网站首页 | 论坛首页 | 寻根系统 | 纪念馆
 
 
《左传》英文版翻译家胡志挥先生
[ 来源:胡氏宗亲网 | 编辑:南山 | 时间:2007-06-01 12:14:36 ]
转自:中国宁波网
http://www.cnnb.com.cn/gb/node2/channel/node13890/node47548/node47660/node47776/userobject7ai1170822.html

原文名:我和我追逐的梦
作者:刘广泽 汤扬  

    初秋的一个煦暖的下午,笔者一行来到了圆梦斋,所谓的“斋”,其实就是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民宅,狭窄的过道,些许凹凸的水泥地面,脱了颜色的书柜,老式的沙发,只有闪烁着的电脑网络指示灯确实带来一些现代的气息。 主人中等身材,脸色红润,嘴角漾出的笑意中可以感觉到他对当前生活的满足。 胡志挥先生,原名胡绍渭,浙江慈溪观海卫人,1949年考入上海圣约翰大学英文系,毕业后先后在北京俄语学院、中国社科院和外文局从事教研和编译工作,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诗书传家 桑梓情深

先生出生于书香门第,曾祖父为上海圣约翰大学首届毕业生,祖父也是学贯中西,并且加入了同盟会,长期追随秋瑾等人从事爱国活动,家中爱国爱乡气氛非常浓厚。族人多赴上海经商,颇有事业,但不忘家乡,乡人有来上海,必不遗余力,施以援手。虞洽卿初到上海时,便拜一胡氏族人为义父,直到其拜父之帖在文革中被抄出,这一鲜为人知的史实才浮出水面。蒋介石早年在上海时也得到了胡家的许多帮助,发迹后一次在前往宁波的途中,还特地在慈溪观海卫下车,探望胡氏后人,并鞠了一躬,以表感激之情。 家乡山水,人文风物,亲情乡情,先生眷眷之情溢于言表。

立志传播国粹 投身翻译事业

在解放前,中国国力衰落,外国人视中国为不开化之地。胡先生亲身感受到了洋人对中国文化的蔑视,立志要把灿烂的华夏文化介绍出去,并改名志挥,发誓要为振兴中华有所作为。11岁去上海读中学,便在长辈的指导下学习英文,练习翻译,考入圣约翰大学后,长辈们更赠送英文辞书和太公所书的陆游名诗《示儿》,勉励他再接再厉,不负众望。为此,先生便把自己的斗室起名为“圆梦斋”,以示要奋发图强,实现先人的夙愿。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先生既已立志,不敢懈怠,每日必案头耕耘,勤于扩大和更新知识面,勤于积累信息和资料。先生目前已经积累各种卡片六十万余张;制成各类剪报四百余本;拥有藏书数千册;完成各类辞书的编写提要三十余种,约五十万字;将有关的信息输入电脑,总共约二百个磁盘。

勤于取经。先生说:“人非生而知之,只有善于取长补短,才能胜人一筹。”茅盾、巴金、郭沫若、傅雷、萧乾等著名的文学家、翻译家的家中,都留下了这位青年的身影,大师们的当面教诲,让先生这一辈子都受益良多。

一丝不苟 著作等身

几十年来,先生一直笔耕不辍,先后编译出版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国现代作家大辞典》、《左传》等两百多部作品。说到《左传》,先生打开了话匣子,《左传》晦涩难懂,要求翻译者中英文都要有非常好的功底。湖南出版社为了寻找合适的人选花了三年时间,《红楼梦》的译者杨宪益和以翻译唐诗宋词闻名的吴钧陶都推荐了先生担此重任,这正好撞在了先生的枪口上。先生不仅精通春秋战国历史,还编过《东周列国故事》,深厚的底蕴和严谨的作风使他能够胜任这项重任。经过一年的辛勤工作,《左传》英文版推出后立刻填补了国内的一个空白,并在国内外获得如潮好评。

上世纪90年代初,在联合国主持编辑的世界各国文化作品目录中,欧美、日本等国家都有很多作品,而中国只被收录了十三篇,这与中国渊源流长的文化、泱泱大国的地位是不相称的。针对中国文学作品在全世界不为人了解的情况,外交部负责翻译的裘克安处长专门在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主办的《中国翻译》上撰文,要求组织中国文化代表作的出版和英译。先生读到此篇文章后,早就有这种想法的他终于下定了决心,孜孜不倦地编写,自费出版了《中国文学作品英译本索引手册》。英国伦敦大学赵毅衡教授说:“就我所知,国外有些研究机构一直想编撰这么一部手册,但因工程浩大都迟迟未能如愿。如今胡志挥先生竟独自一人推出了这部巨著,真是不可思议。毫无疑问,此书的出版定能受到世界各地爱好中国文学的师生和研究人员的欢迎。”

先生治学,务求严谨,有些句子、有些词汇要反复推敲、斟酌多遍才敢定稿。文学翻译工作琐碎繁重,多为幕后,与名利无缘。但先生一如既往,对外界的诱惑毫不动心,沉浸在自己的翻译事业里,有人称其为“清贫的翻译家”,也唯因如此,才结出累累硕果。迄今,先生共有二百多部古今文学作品和论文出版,不仅数量可观,范围广泛,而且都精益求精,这在当代的翻译界也是罕见的。

知天命过古稀 老尤壮心不已

先生乐观豁达,虽已年逾古稀,精力旺盛,爱好广泛,绘画、音乐、游泳、旅游等都有涉猎,近几年,除了继续从事对外编译工作外,还多次应邀参加各种学术研讨会议,并在一些主要报刊杂志(如《人民日报》、《北京日报》)上发表了许多探讨文章。多家出版社也常来约稿,北京广播电视传媒集团的总监也亲自造访,请先生为编写中翻英教材写些材料,谈谈经验。 先生景仰那些为家乡做贡献的华侨,尤为推崇日本华侨吴锦堂先生,他为家乡兴修水利、举办学校,做了很多好事。先生没有那么多钱,但希望将自己的毕生所学都能传授给家乡的学子,回报家乡对自己的养育之恩,包括自己一生积累的卡片、资料、书籍都无偿地献给家乡,自己也希望能回家乡大学任教。他表示,浙江文化底蕴深厚,语言环境优越,因此翻译人才辈出,然而目前浙江翻译水平却处在一个比较低的层面上,在这方面该是大有可为的。 告别时,先生坚持要送我们到外面,初秋的阳光照在身上,暖意涌动,一位令人尊敬的师长和老乡的形象已留在了我们的心底。

】【打印】【 繁体】【投稿】【续投】【/】【关闭】【评论】 【返回顶部】 
热门文章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相关文章
 
首 页 - 网站介绍 - 站点动态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6-2007 http://www.hszq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浙ICP备11010805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028号 TIME 0.099254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