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4298阅读
  • 0回复

记成都军区昆明民族干部学院高级讲师胡艳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0 发表于: 2012-02-24
记成都军区昆明民族干部学院高级讲师胡艳--中国共产党新闻
【字号 大中小】 打印 留言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  

http://cpc.people.com.cn/GB/64093/82429/83083/17208363.html
  

胡艳与藏族学生一起学习西藏发展史。本报记者姜兴华摄



  龙年正月初九,成都军区昆明民族干部学院藏族学生泽旺顿珠刚被推出手术室,守候在门口的班主任老师胡艳快步迎上前去,紧紧握住他的手。

  “家属呢?请在手术记录上签字。”两人还没来得及说话,护士追了出来。

  胡艳顺手接过手术记录本签下自己的名字,没有丝毫犹豫。

  “胡艳?你是他的家人吗?”护士疑惑地问。

  “我是他阿妈。”“她是我阿妈。”

  不约而同,相视而笑。胡艳与泽旺顿珠的脸上都写满了幸福。

  胡艳,这位藏族学生心中的“兵阿妈”,入伍从教18年来,在三尺讲台弘扬雷锋精神,以慈母般的深情培育了400多名藏族中学生,先后被表彰为“全国援藏教育先进个人”“全国民族教育先进个人” “全国三八红旗手”。

  “悲伤时,阿妈是慰藉;迷茫处,阿妈是明灯”

  “我们从雪山走来,您给了我们圣洁的母爱,教给我们的不仅是知识,还有立身做人的道理……”

  这首诗,题为《献给我们的汉族阿妈》,是藏族学生写给胡艳的。胡艳教过的许多学生,都喜欢喊她“阿妈”。

  “我们远离故乡到内地上学,很多人3年都没有回家。好在有胡老师像阿妈一样照顾我们,让我们感受到了家的温暖。”提起胡艳老师,如今已在昆明民族干部学院大专队上大三的布尼玛眼角闪烁着泪花。

  上高三那年,布尼玛患肝包虫病住院。入院第一天,尽管同学们轮流照顾他,可晚上一个人躺在病床上的时候,布尼玛还是感到孤独与无助,格外思念远在西藏那曲的阿爸阿妈。

  “布尼玛,别怕,不是什么大病,老师和同学们就是你的亲人,有啥事跟老师说……”晚自习刚结束,胡艳匆匆赶到医院看望布尼玛。就像迷路的孩子找到了妈妈,布尼玛一头扎进胡艳怀里,泪水夺眶而出。

  回忆与胡老师共同度过的3年时光,每个藏族学生都能讲出一串串类似的故事。节假日让学生到家里吃饭,天冷了给学生送去衣被,为生病的学生求医送药……

  《献给我们的汉族阿妈》里,有这样一句话:“悲伤时,阿妈是慰藉;迷茫处,阿妈是明灯。”胡艳和她教过的400多名学生,至今依然“母子”情深,不仅因为朝夕相处的日子,胡艳给予他们春天般的温暖,还在于在这些懵懂的孩子成长的关键时期,胡艳倾心教导他们该做一个怎样的人。

  泽仁扬培,来自西藏昌都的“康巴汉子”,已成长为西藏军区某摩步旅营长。刚入学时,泽仁扬培性格急躁,不善表达,动不动就用拳头“说话”。胡艳一次次找他聊天,告诉他:“康巴汉子彪悍勇敢,但不是冲动野蛮。”

  后来,胡艳让年长的泽仁扬培当了班长,让他思考怎样带好学弟学妹。从那时起,泽仁扬培不仅学会了与他人相处,更逐渐懂得知恩感恩。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毕业后,泽仁扬培像胡艳那样以情带兵,逐渐成长为一名优秀带兵人。今年元宵节,泽仁扬培给胡艳打来报喜电话:“阿妈,我没有辜负您的希望,我被推荐为党的十八大代表候选人了!”

  “我们的脸庞,珍藏阿妈的吻痕;我们的血液,铭记阿妈的艰辛”

  第一次面对藏族中学生,胡艳组织了一回英语摸底考试。拿到卷子,学生懵了;收回卷子,胡艳懵了:全班51名学生,几乎都交了白卷,其中47人连26个英语字母都写不全。

  入伍前曾在云南曲靖第十中学教了11年英语、多次被评为优秀教师的胡艳,就这样被迎头泼了一瓢冷水。她心灰意冷,拿着考卷找校长。校长语重心长地说:“这些学生大多是农牧民的孩子,家里比较困难,有的还是孤儿,能走出高原到内地上学,很不容易,你多费点力吧!”

  校长的话深深触动了胡艳的心。重新回到课堂,看到一张张纯真稚嫩的脸庞,一双双渴求知识的眼睛,胡艳强忍泪水对大家说:“同学们,在老师眼里,你们都是最棒的!”

  与这些藏族学生接触久了,胡艳意识到原有的教学模式并不适合这些藏族学生,开始重新摸索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课堂上,她完全使用英语授课,避免汉、藏、英3种语言冲突,使学员更易理解掌握。课堂外,她通过教唱英语歌、单词接龙等趣味活动,增强学生学习兴趣。慢慢地,胡艳摸索出“兴趣教学”“培养带读员”等10余种适合藏族学生的教学方法,被专家称为“援藏英语教学的金钥匙”。

到藏族中学任教的第二年,丈夫还在曲靖工作,4岁半的儿子跟胡艳来到昆明。但她为了尽快提高藏族学生的英语成绩,没有多少时间陪儿子。一天晚上,她要辅导学生晚自习,就让儿子独自在教室外的草坪上玩。下课后,儿子却不见了,胡艳疯了一样四下寻找,终于在一棵树下找到了儿子,小家伙已经躺在草地上瘪着小嘴睡着了。

  在教学上,胡艳付出了百倍的艰辛与努力,可有的学生却不能体谅她的苦衷。

  “我天生就不是学英语的料。”学生拉巴扎西毫不掩饰自己对英语的反感。一次,刚刚上课,扎西便打瞌睡,恨铁不成钢的胡艳狠狠批评了他。可他非但不承认错误,反而顶撞胡艳。此后,扎西逆反心理越来越重,有时甚至故意跟胡艳作对:胡艳上课,他扮鬼脸捣蛋;胡艳批评他,他把头扭到一边;胡艳给他讲道理,他把耳朵堵起来。

  “九头牛都拉不回的人,你还费那么多心干什么?由他去吧!”有人见胡艳太辛苦,这样劝她。

  胡艳不这样认为,她一如既往地把自己的爱毫不吝啬地倾注在扎西身上:扎西摔伤了腿,她将可口的饭菜送到床前;扎西生病住院,她带来红糖鸡蛋为他补身子……

  终于,一颗冰封的心被感化。扎西不再自暴自弃。胡艳趁热打铁,连续一个月给他“开小灶”。在胡艳的精心辅导下,扎西的成绩突飞猛进,当上了英语课代表。

  按常规,老师总是批改作业后统一讲解。胡艳却将学员逐个叫到跟前,批改一题讲解一题,效果虽好,但工作量却很大。有人不理解,劝她:“差不多就行了,何必自讨苦吃?”胡艳说:“不帮助孩子学好知识,将来他们怎样报效国家?”

  “我们的脸庞,珍藏阿妈的吻痕;我们的血液,铭记阿妈的艰辛。”学生们在《献给我们的汉族阿妈》中这样写道。他们非常给胡艳争气。近年来,她所带的学生在全国高考中的英语得分连续两年高出云南省平均分,并创下参加云南省高中会考及格率100%的纪录,胡艳教过的400余名藏族学生全都考上了大学。

  “无论走到哪里,都走不出阿妈的牵挂”

  去年7月,布尼玛因胆囊炎再次住院手术。当天,胡艳端着鸡汤赶到医院。

  “老师,我现在是大专队的学员,您都不教我了,怎么还这样照顾我?” 布尼玛感动地问。

  “不管你们走到哪里,都是老师永远的牵挂。”

  望着胡艳消瘦的身体,布尼玛鼻子一酸,悄悄低头抹眼泪。

  在学校,胡艳是无微不至关爱学生的“阿妈”,毕业了,胡艳依然是他们心中最值得信赖的好“阿妈”。无论生活琐事,还是婚姻大事,大家都愿意讲给“阿妈”听。

  “胡老师,别人给我介绍了一个女朋友,她家庭条件很好,我觉得自己配不上她。”一天深夜,毕业多年的学生阿旺多吉打来电话。

  怕影响丈夫和儿子休息,胡艳披衣起床,轻轻来到阳台上。“配不配得上,双方家庭条件不是衡量标准,关键要看你们是否真心相爱。”

  ……

  那晚,阿旺多吉向胡艳倾诉了心中的疑问与苦恼,胡艳耐心细致地帮他分析,一直谈到凌晨3时。在胡艳的鼓励和引导下,阿旺多吉最终建立了幸福的小家庭。

  成了家的学生,胡艳同样操心。

  一段时间,毕业10多年的学生洛桑结参和妻子闹矛盾。胡艳从其他学生那里得知事情原委后,打电话狠狠地批评了洛桑结参。此后,洛桑很少再和妻子闹矛盾。只要有机会到昆明,他都会带着妻子一起来看望胡艳。

  “无论走到哪里,都走不出阿妈的牵挂。”在《献给我们的汉族阿妈》中,学生们真情流露。他们彼此激励,要用优异的工作成绩回报“阿妈”,不能再让她操心了。

  学生扎西,军校毕业时患上了肺结核。经验表明,患有肺结核的藏族同胞回到高原环境中更容易治愈。胡艳破天荒地为了学生的分配问题跑到学校干部部门求情。没想到,扎西如愿回西藏老家工作后,却因为条件艰苦,一度沉闷消极。于是,胡艳天天和扎西通过短信谈心:“思想上的病比肺结核更可怕。没有坚定的信念,没有干事业的激情,身体再好,你的人生也没有意义……”

  渐渐地,扎西的病治好了,思想也转变了。今年春节,扎西告诉胡艳:“阿妈,我一定努力工作,绝不让您失望。以后我给您打电话,不会诉苦抱怨,而是向您报喜了。”

  胡艳一直在等待这个电话,她也相信扎西。她说:“我希望每一个学生,都长成参天大树,给大地带来一片绿荫。”(黄建华 白云非 本报记者 林贵鹏 欧 灿)

114412749@qq.com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