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城孝感乡】——《都碑记》注释稿
《都碑记》注释稿
(见《麻城文史》第二期)
附:编者按
麻城市政协委员、麻城文史研究中心“孝感乡现象”研究会成员刘明西先生在麻城《邹氏宗谱》中找到了一篇明末清初麻城邹知新的《都碑记》,彻底解决了有关孝感乡研究中的若干重要问题。
据刘明西先生讲,麻城邹氏家族重修家谱时,将邹知新的十四篇文章,抽掉了七篇,只保留了清代《麻城县志》已收录的七篇。刘明西的一位邹姓朋友既觉可惜,又怕这七篇文章丢失。于是,就送给了刘明西。《都碑记》就是其中一篇。本文重新面世后,立即受到四川省社科院陈世松教授、孙晓芬教授,中国政法大学张小也副教授,麻城本土学者凌礼潮先生等专家的密切关注,均认为此文系研究“湖广填川孝感乡现象”的重要文献。
凌礼潮先生认为,这篇《都碑记》都碑记的出现,最少解决了有关孝感乡研究中的如下几个重要问题:
第一,证明了孝感乡的存在不仅是历史的真实,而且其乡都就在今鼓楼街道办事处的沈家庄。
第二,解决了孝感乡的得名时间和原因。“始自汉。传闻同里赵氏至孝,奏之。册封为四乡之宗正。”
第三,朱元璋确实下过移民诏书,只不过史籍缺载罢了。此可补中国移民史研究之资料不足。
第四,“江西填湖广”与“湖广填四川”基本上是同时进行,但“湖广填川”要略早于“江西填湖广”。
第五,“孝感乡都”碑为成化二十三年由麻城知县陈兴所立,其时离孝感乡并入仙居乡只十五年。
除此以外,该文对于研究有关麻城人文历史也具有极为珍贵的价值。此前,刘明西先生还发现了麻城孝感乡的重要物证——麻邑四乡坛域图(见《麻城文史》创刊号凌礼潮《麻城孝感乡移民问题考辩》一文,另,由凌礼潮主编、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歧亭古镇杏花村》一书也收入此图)。
现在,我们将这篇淹没已久的文章由金木、刘明西点校、注释,公之于众,以飨关心和研究“麻城孝感乡”的广大学者和朋友们。
都碑记【1】
文(清)邹知新【2】
标点 注释 金木 刘明西
去城东南七里,有乡碑、石磨当路,云是古之孝感乡都 【3】。昔麻邑存四乡【4】,独孝感乡有遗碑。耆老 【5】谓之世宝也。今刘氏后裔珍护之,可谓知所重也。
新龆时【6】,闻故老言:“孝感乡都在邑城东南勿远。都府面坊,多逢回禄【7】,惟都碑、米研【8】犹存。”甚异!余读《旧志稿》【9】,云:“治东南七里许即磨子场及孝故都,陈侯碑、驰辙【10】、万松亭【11】、赤亭【12】古城,与沈秀【13】者马头湾诸名胜,如联珠然。宋孔常父【14】诗云:‘磨子场边堪寓目,赤亭城下更关情。乡都好景无人说,只得邑城小市民。’华美骚逸,理或可想。”又读《志略》【15】,称:“孝乡犹尚小,是以户丁【16】为制,不以里【17】数为限。”河东先生【18】《龙池闲话》亦曰:“久居湖边孝都里区,八百户丁,音声皆悉。”观数典而综之,地狭而鸣世也。惜新幼时未知,不知究辨。今徒【19】古乡,见其山川明润,风泽清旷,遥闻豫章【20】人鸠集【21】,悦余,乐而忘归。自赵宋胡元以来,丁旺,常为乡之患害。明圣初,云传蜀地土广,川道虽险,乡之迁人皆居之。今民散久矣,百遗二三,莫一能奉。日不见□龠【22】渔歌,夜无柝击双六【23】,烛火孤点。新叹曰:“名乡耳!岂可独忘此乡乎?”
都门之阳有碑碣,额镌“邑东南七里磨子场 大明湖广布政使司【24】黄州府麻城县孝感乡都旧址 皇明成化二十三年丁未秋邑侯陈兴【25】谨识”。背阴有字,铭文漫辨。《志稿》云:“陈侯有才能,常乞其旧,而朝廷无旨,乃泐【26】于石,自以怀怨。”夫谓旧舍故,以继乡都,起废重兴之。以是亦存复之意,以复全盛,尚义崇孝也。
彼其近周,破垣环故井,荒草冠遗坛【27】。往牍曰:“当洪武初,太祖定迁民之策,迁诏至公署,县堂徙治磨子场。十年,遂升其都为散州【28】,统属七县。未几罢之。永乐【29】中复旧治。弘治【30】时,都崩基坍【31】,故今不知有其乡云。”非虚语也。
绕碑偕刘氏多居焉。访问之,曰:“孝都离邑七里,究之,乃知兹坊集始自汉。传闻同里赵氏至孝,奏之,册封为四乡之宗正【32】。弘治五年正月丁酉燹【33】之。然崇祯间值献祸,邑名更‘长顺’【 34】。八大王广置乡闾,招合流旧,计丁授田。时于富人沈万三秀雕彩之古宅,依议复置(献力置孝感厅,燿恩风相传)。析其故地,添置信义、□□、□和、清平。一时避地逊名者,多有附焉。梅宗长者【35】亦默如忘言。”又云:“盖先人有完稿实着,吾邑言忠仁礼义之俗,推河东者。河东者,惟吾卯金氏【36】者也。”词虽出自流语,吾又谓:“何哉?”继曰:“掌乡州之粮,磨研头之职,何其重也!余山林湖匽之积,司仓之责,点造【37】之任者,何其大也;造厨、煮调、白卷【38】,饱头之事者,何其苦也;锉切茎荚,抱注金泉,菜茶头之勤劳者,何其累也。羹汤适口,熟淡相宜。如‘奏刀不嫌其细,倾尽而为,不以贫富易视来者’【 39】之言,兹足以传信,邑人咸【40】仰焉。”并曰:“故时人仍谓之‘孝乡’云。”
吾世力小任重,太平之功,岂不半赖先祖哉?嗟乎!新幼所闻之,今访其墟,观其金石亦相合,然益信乎!恐其古胜久淹【41】,予谨述其事,存其传者耳,以示不朽矣!
注释:
【1】都碑记:明成化八年(1472),湖广填川的移民圣地麻城孝感乡并入仙居乡。为纪念故名乡,成化二十三年(1487)秋,麻城县令陈兴在孝感乡都旧址立碑,即都碑,亦称陈侯碑。
【2】邹知新:明末清初麻城人,字师可。崇祯壬午(即崇祯十五年,公元1642年)举人。顺治八年(1651)官襄阳宜城县教谕,后升山东莱阳县知县。因为缉捕逃人违期,解任归田,诵读自娱。著有《麻城县纪略》(见乾隆六十年刻本《麻城县志》卷十)十四卷,惜未付印。康熙九年刻本《麻城县志·重修麻城县志序》云“麻邑旧志,兵燹罔存,邑邹君师可,访得烬余数纸,补缀增益之。”乾隆六十年刻本《麻城县志》言:“今志多所取证焉”(见卷十九)。
【3】乡都:宋元时代县下分乡,乡下分都,并称“乡都”。亦用以泛指农村地区。这里当指后文所称的“孝都里区(‘区’字麻城读作‘kui’,),即孝感乡乡府所在地的里区。古时乡里集会交易的处所称“里区”。
【4】昔麻邑存四乡:清康熙九年刻本《麻城县志》载:“初分四乡,曰太平,曰仙居,曰亭川,曰孝感。统一百三十里,里各有图。成化八年(1472),以户口消耗,并为九十四里。复并孝感一乡入仙居,为三乡。嘉靖四十二年(1563),建置黄安县,复析太平、仙居二乡二十里入黄安,止七十四里。
” (见卷一)
【5】耆老:年老而有地位的士绅。
【6】龆时:幼时。
【7】回禄:传为火神,代指火灾。
【8】研:石碾。
【9】《旧志稿》:顺治年间王汝霖著,未付梓,稿藏于家。乾隆六十年刻本《麻城县志》称:“庚戌(康熙九年)志成 ,多所采取。”(见卷十九)
【10】驰辙:今七里岗古驿道石上,车辙痕仍历历可见,疑其为“驰辙”。
【11】万松亭:康熙九年刻本《麻城县志》载:“七里岗在县西七里岗,宋县令张毅植松万株于道,以庇行者,立亭其中,故名,见苏子瞻诗。”(见卷二)观邹氏此文,万松亭当在邑东七里岗。
【12】赤亭:古县名。康熙九年刻本《麻城县志》载:“赤亭城,后魏建,今废。”(见卷二)其建立时间及其城址有二说。乾隆六十年刻本《麻城县志》云:“赤亭故成在县西,刘宋置县,寻省。《宋书·州郡志》:文帝元嘉二十五年,以豫部蛮民立赤亭县,属西阳。孝武大明八年,赤亭并阳城。《魏书·田益宗传》:梁建宁太守黄天赐筑城赤亭。按,北周及唐于麻城置亭州,当以此得名。”(见卷五)而光绪八年刻本《麻城县志》则曰:“赤亭城在县东南十里,宋元嘉十五年,以豫部蛮民置十八县,赤亭其一也。亦为赤亭蛮,西阳五水蛮之一。”(见卷一)
【13】沈秀: 姓沈名富字仲荣,行三。俗称万三或万山。万三者,万户之中三秀(宋明间对官僚贵族子弟和有财有势者称为秀),故又称沈万三秀、沈秀。他是元朝未年江南首富,田产遍于天下,《明史》马皇后传、王行传和纪纲传中均有记载。传说麻城沈家庄原系其别业。后为梅氏所得。
【14】孔常父:名武仲。宋元佑初为秘书省正字,迁著作郎,不久,除起居舍人,拜中书舍人,直学士院。常父与兄经父、弟毅父文名皆著,时称“三孔”。孔常父曾游历麻城,并留有《过万松亭》诗(见光绪八年刻本《麻城县志》卷二)。
【15】《志略》:即《麻城志略》,明熊吉著,共九卷(见康熙九年版《麻城县志》卷九毛凤韶《志略序》),是目前所知最早的麻城县志资料,惜毁于兵火。今麻城《熊氏族谱》(道光丁未年刻本)尚存熊吉《柏举文集》,内有《志略考》等文。
【16】户丁:家中的成年男子。
【17】里:古代的一种居民组织。先秦以二十五户为一里,后世一里所领户数不一,明时以一百一十户为一里。
【18】河东先生:明麻城人万祥, 居举水河东(今麻城鼓楼办事处万家楼人),因号河东。成化年间辛卯(1471)年举人,授苏州推宫,继升苏州府同知。后丁忧还乡,不求补任。授徒西塾,人称河东先生(见乾隆六十年刻本《麻城县志》卷十五)。
【19】徒:步行。
【20】豫章:古郡名。狭义而言,指今南昌地区一带;广义而言,即今江西省,此处为广义。
【21】鸠集:聚集。
【22】□龠:前一字模糊不清,疑为“烦”,繁多之义;龠,古代的一种乐器,形如笛,短管,有三孔、六孔或七孔。今麻城《熊氏族谱》存有祭祀乐器图谱,中有“龠十八”,其图龠分两组,各十八支。
【23】柝击双六:柝击,指更夫击柝巡夜;双六,亦称“双陆”,是古代一种掷骰行棋的游戏,传自天竺(印度),流行于我国魏晋以后。棋盘呈长方形,上刻两门二十四路,因行棋道路为双方左右各六路,故名“双六”。
【24】布政史司:明洪武九年(1376)撤销行中书省,分全国为十三承宣布政使司,简称布政司或布政使司。每司设左、右布政使各一人,与掌一省之政。
【25】陈兴:河南许州人,举人,成化年间任麻城知县(见康熙九年刻本《麻城县志》卷五)。
【26】泐:通“勒”,雕刻。
【27】坛:古时为祭祀而筑成的土台。
【28】散州:对直隶州而言。元代地方区划有路、府、州、县四等,一般以路领州、领县。州之不隶属于路而直接隶属于中书省者,称直隶州;由路所统属者,称散州。明清时以府所统属的州为散州。直隶州的州官为正五品,散州的州官为从五品。
【29】永乐:明成祖年号,公元1403——1424年。
【30】弘治:明孝宗年号,公元1488——1505年。
【31】坍:倒塌。
【32】宗正:表率,楷范。明王廷相《慎言·作圣》:“圣人,道德之宗正,仁义礼乐之宰摄,世固不获见之矣。”
【33】燹:遭火焚烧。
【34】然崇祯间值献祸,邑名更‘长顺’:“献”与后文之“八大王”皆指明末农民起义领袖张献忠。张献忠 (1606-1647)明陕西延安人,字秉吾,号敬轩。供役为捕快、边兵。崇祯三年(1630)在米脂起义,自号八大王。康熙九年刻本《麻城县志》载:“崇祯十六年癸未(1643)……(里仁、真道二会)会众使汤九至潜山迎八贼张献忠于四月初六日入城,会众奉以为主,遂改邑为‘常顺州’。”(见卷三)
【35】梅宗长者:指麻城望族之一梅姓之长老。康熙九年刻本《麻城县志》载:“沈家庄在县东十里,为梅中丞长公(即梅之涣)宅,前临桃林河,崇祯季,以御寇筑为堡。”
【36】卯金氏,即刘氏,繁体“刘”字由“卯、金、刀”组成。
【37】点造:道教神职人员中,称大厨为“点造”,亦称“典造”“点作”。
【38】白卷:疑为白案,厨师分工上指做主食(如煮饭、做面点等)工作(区别于“红案”)。
【39】不以贫富易视来者:不因来客的贫富有别而另眼相待。
【40】咸:都。
【41】淹:湮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