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车老人胡汉生的“非常账本”
--------------------------------------------------------------------------------
2013-04-24 09:03:16 来源: 新华日报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人人网
http://www.yangtse.com/system/2013/04/24/017011681_01.shtml 修车老人胡汉生的“非常账本”——
一元一元攒 一万一万捐
扬子晚报网讯 4月12日下午4时左右,2012感动江苏人物之一的南通港闸区修车老人胡汉生,因突发心脏病去世。当晚,数千市民自发来到老人家中,灵堂被挤得满满当当,连村外的路口都站满了吊唁的人群。
86岁的老人安静睡去。1999年退休起开始修车,14年来,他修车积攒的10.6万元全部捐出,用作慈善。“头七”那夜,南通百余名网友聚拢到老人生前的修车点,点燃百支心型蜡烛,向这位值得尊敬的老人作最后的告别。
“人不能虚度了光阴,像我这样既锻炼了身体,又挣钱做了好事,何乐而不为?老牛不耕田不拉磨,同样会老,像我这样老(去),也就实现了我的人生价值。”4月19日,儿子整理父亲遗物时,意外发现了老人生前写的《修车小结》,两张边角破烂的纸张背面,从右向左密密麻麻写了20多列、600余字。
读罢,儿子落泪,世人感喟。好一句“像我这样老去,实现了我的人生价值”。这,足够撑起高尚的人生境界,而这样的心意,也永远不会老去。
“还差一点就又凑齐一万了”竟成遗言
1999年,胡汉生从原闸西供销社退休后,拾起从前学过的修车手艺,在离家三四里路的鼓风机厂门前寻了一块空地,在路边摆起了修车摊。早上6点从家里出发,下午5点收摊,这一干就是14年。他每天骑着一辆破旧的28式自行车,起早贪黑,风里来雨里去,从不间断。
别人修车是为了挣钱,而胡汉生却是为了攒钱捐献。14年来,胡汉生修车先后积攒10.6万元,全部捐作善款,资助社会。老人在《修车日记》里这样袒露自己的初衷:“我1999年退休在家,每月能拿养老金,生活多么安定。我现在身体又好,有什么理由不为社会作点贡献回报社会?我和老伴商量,去修理自行车挣钱,做点公益事业,征得同意就买了零件和工具准备修车。”
夏天,毒辣辣的太阳高悬头顶,老人只戴一顶破草帽遮挡;滴水成冰的日子里,车胎往水里一放,拿出来就冻住了。“他的一双手,全是老茧呐,经常用创可贴贴着大指甲。”60岁的鼓风机厂职工韩正泉回忆说,“补个胎收两块钱,换配件只收个成本费,打气不要钱,遇到家境差一些的,他不肯收钱。”老人,就这样一辆一辆地修,一元一元地攒,积聚着每一天的善意,凑足一万元就捐献给市慈善总会。
在胡汉生老人的家里,保存着一摞已经破损发黄的账本。翻开账本,记者看到,不管是一元还是几十元,老人都会用隽秀的小字记得清楚整齐,即便当天没有生意,他也会一丝不苟地标注“放空”或是“雨雪”。“以前的账本已经找不到了,最早的就到2002年。”老人的孙女胡娟说,“爷爷一天没落地记了10多年。” “4月6日,5元。”账本上的最后一行字。小字后面,老人认真地备注着“坐(住)院”。那天上午,老人像往常一样去修车,不料,一阵眩晕,大口呕吐,路过的邻居赶紧将他送往医院。家人回忆,当时账本在老人随身的衣服口袋里,他当天晚上还认真地记下了这笔账。没想,这竟成为绝笔,令所有看到账本的人唏嘘。
细看2012年的账目,会发现与往年有些不同——“10月30日,20元修车,10元废;11月10日,修车4元,铁54元;12月8日,修车18元,盆景80元……”原来,随着骑车子的人越来越少,单纯修车让老人的慈善路越来越难,年过八旬的他寻思着在回家路上拾些废纸、废铁,还学会了制作盆景。于是,账目中便出现了“废”、“铁”、“盆景”等字样。
老人留下的,不仅仅是一本账。《修车小结》中,老人记录了修车行善的艰辛——“当时修车,补一只胎才有1元,两年才存10000元。后来继续修车有钱就捐。”更重要的,还记录了快乐——“有人问我说,要修到哪一年啊?我说,健康的话能修到90岁。他说好,祝你做到100岁……”字里行间,流露着老人“与人快乐于己快乐”的赤诚与满足。
12日上午,在医院挂水的胡汉生同邻床的病友聊天,说“还差一点就又凑齐一万了”,说着说着,突然抓住胸口,人就倒下了。下午4时,老人因心脏病去世,“走的时候很安详。”
修车攒的“私房钱”,家里人谁也不准动
南通港闸区天生港镇街道龙潭村,这里就是胡汉生老人的家。
走在春日阳光里,走在平坦宽阔的水泥路上,走着走着,一块崭新路牌矗立在眼前——“汉生路”。原来,脚下这条300多米长的乡间小道,是由胡汉生老人捐资修建的。老人去世后,乡亲们自发给它起了这个名字,见他,如见老人。
龙潭村9组村民组长、66岁的蒋建芳回忆说,“当年,这条乡间土路崎岖不平,有14户人家每天出入都要走这条小路,常常是‘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脚泥’。2000年,老人靠修车攒了9000元,想到的第一件事,就是修好这条小路。72岁的他,亲自跑建材市场买水泥,到处收集别人不要的砖头用来铺路。”
当时正值夏季,老人带着儿子、媳妇、孙子,拔野草、垫路基。胡汉生的次子胡振华回忆说,当时,整整坚持了两个月,这条路才初见模样。此后,每当修车攒了一笔钱,老人就要把水泥路延长或拓宽一点,前后历时4年,先后花去2.7万元。
82岁的老伴钱淑英,是一位心地善良的老人,从18岁结婚,同老伴风风雨雨走过64个年头。她没工作,胡汉生每个月的退休工资2200元全交给她。老两口省吃俭用,却绝不动用修车赚来的一分钱。就连去年胡老有次捐一万元临时缺3000元,还是她从家用里“借”给丈夫的。对于丈夫14年坚持修车行善的事儿,她就淡淡一句话:“随他,他做的是他喜欢的事,只要他高兴就成。”
而在亲戚朋友间,胡汉生的“抠门”也是出了名的:不舍得买新衣,穿的都是儿子、兄弟淘汰下来的旧衣服;内衣、袜子上,补丁摞着补丁;鞋子坏了,就用补胎的胶水自己粘一下;理发一次5块,他也舍不得花,这些年,都是老伴用“推子”在家帮他推的;即便是对孙子、外孙,也不舍得给钱买零食,而村里有谁遇到了困难他却大方得很……
胡汉生的大儿媳余泽红说:“爸爸的手全是裂口,用胶布粘起来。今年过了春节,他坐在走廊里晒太阳的时候,我看到他冻疮上面裂的口子,就问,‘你这个手疼不疼?’他说‘忍着点没事的。’有次我又问他,为什么不捐款到人,而是捐到慈善总会去?爸爸说,‘我捐给个人,人家会老惦记着我的好;我通过组织捐献,就是不想让接受捐赠的人觉得欠我的’……”
慈善生根,“爱心之路”没有终点
胡汉生老人走了,却把慈善的接力棒传递给了后来人。
4月21日,记者来到老人生前修车的老港闸路。两棵垂柳之间,安放着一座崭新的蓝色修车亭。这是港闸区为老人挡风遮雨而建的流动修车亭,4月2日修好,老人却一天也没来得及“享用”就走了……
亭子的设计和制作者,是老人的“忘年交”、唐闸善洪志愿服务工作站站长陆善洪,他手里握着老人遗留下的5把钥匙。
“一把,是厂里的车库钥匙,老人摆放带着修车工具的老式三轮车;一把,是旁边理发店的门钥匙,老人来得早的话,就帮理发店开门、烧水,有时候还帮着店里看看家;还有两把小钥匙,是三轮车钥匙和工具箱钥匙;第五把钥匙最新,是岗亭钥匙。这5把钥匙,我收藏了。这里面有太多含义,人与人的信任、善意和帮助,全在这里头藏着。”陆善洪说,“‘知足常乐,虽然过得清贫,却受人尊敬仰视’,这是老人留给我们的最大财富,我们会让爱心永远传承下去的。”
与胡汉生并称“慈善双雄”的85岁“磨刀老人”吴锦泉,同汉生老人是多年好友,直到4月14日早上,路过胡汉生的修车摊时,吴锦泉这才知道老友已去!他不禁老泪纵横:“你走了啊,走好啊,我还在……我继续做好事,至少做到90岁。”
“他没有给子女留财富,而父亲这种乐善好施的精神,将是子子孙孙要学习的。”胡汉生老人的二儿子胡振华,将《修车日记》裱了起来,作为家训留存。
2011年11月26日,胡汉生老人捐出1万元在村里成立了“互助协会”。这1万元,如今已产生连锁效应,村干部、党员带头捐款,村辖区的30多家企业慷慨解囊,协会首次募集资金超过40万元,目前已有816人次受益,发放救助金额210254元。
老人去世了,却给后人留下了巨大的精神财富。网络上,网民们纷纷向“修车老人”鞠躬致敬,“草根慈善”温暖正能量正持续发酵——仅在新浪、腾讯微博上,关于“修车老人”的帖子就近9万个,转发、评论20余万次,阅读量预计超过2000余万。网友“江东虎啸”说:“为善不论大小,尽心尽力就行。”网友“颂歌”说:“虽然过得清贫,却足以让我们仰视。”一声声“好人走好”的祝福,告慰着老人的在天之灵,一句句“我来接力”的誓言,让生者看到勃勃希望。
老人一生自奉甚俭,朴实无华,却因十几年始终如一的凡人善举,人生价值、良行风范长存世间。4月18日,省委书记罗志军在有关胡汉生的事迹材料上批示:“胡汉生老人的事迹值得我们很好宣传、学习、弘扬。”
修车攒钱,助人行善,胡汉生老人用14年时间,修筑了一条朴素而闪光的爱心慈善之路。这条路,没有终点,只有前行者的足迹。
记者沈峥嵘陈明付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