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3056阅读
  • 1回复

寻根纪实----安徽泗阳胡学功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0 发表于: 2017-12-21
— 本帖被 南山 从 长汀朱紫胡氏 移动到本区(2023-06-02) —
寻根纪实(一)


本次九修族谱,理事会确定的三大任务之一便是“寻祖续宗”,“追溯考察吾始祖根源”。即是找到来泗始祖聪公往上的祖宗根源。


受翰林胡氏九修族谱理事会的委托,7、8月份,两次赴河南寻访袓先的踪迹。
7月13日,理事长建龙叔,学亮、学忠、学功一行四人,驱车来到商丘市睢阳区路河乡葛村镇村,拜访一位胡氏族人胡生军。未去之前,建龙叔已和他联系好,他家有家传的家谱,可以提供给我们查阅。我们在村委会见到他,他带我们到他家里,拿出他们的胡氏族谱。我们重点参阅了其序言部分。该谱记载显示,初修时间为“
雍正十二年岁次甲寅春三月”
即公元1734年3月,
比我翰林胡氏初修谱晚了85年。


该谱序言两则,一则为外族人“宁陵后学眷晚生许得庚顿首拜”作,一则为本族“十三世孙润谨识”。其记载的宗族源头“吾家家谱自流寇乱中原,失而不传者几百年矣。”“夫穷忆吾之袓洪洞人也,世远年淹,无不可考”“袓宗宗派次第又无有传之者,无奈自来商之祖序。”我4人大致浏览了一下,认为从中找不到与我们祖先有联系的信息,起身告辞。他热情地留我们吃饭,我们婉言谢绝他的美意。建龙叔送给他两瓶洋河大曲,聊表对他的感谢之意。


下午,赶到郑州,来到“中国家谱编印基地”,“河南家谱研究会”。魏怀习会长热情地接待了我们。他向我们提供了他们编印的十多部全国各地的胡氏族谱。我们对这些族谱逐一拜读,以期从中发现一些有价值的线索,但大家经过几小时的分别研读,仍是没什么收获。魏会长另外给我们详细介绍了家谱研究方面的一些成果和学术经验,提供了各种形式的家谱编印样本,使我们在这方面开了眼界。仍还热情地招待我们吃了晚饭。


14日,来到商丘市档案馆,希望能从商丘市馆藏档案或志书中寻找到当地胡氏宗族的点滴信息及我翰林胡氏七世祖曾在商丘辖地为官的情况。好不容易经批准进入档案馆,馆里的工作人员也热情接待了我们,但分管保管的工作人员那天因事告假没有上班,我们就拿不到资料。经工作人员电话联系其本人,他告诉我们,即使提供资料或市县志之类的书籍,那上面也不大可能有这方面的具体内容记载。他建议我们到淮阳县去探访陈胡公祠,那里有陈氏胡氏共同的始祖墓园。
下午,直奔淮阳,几经周折,终于来到了陈胡公陵园。《史记》记载:陈胡公满者,舜帝34世孙,名妫满,生于殷纣王七年(公元前1086年)10月15日。其父虞阏父为周陶正,父子俩都给周立下大功,所以周武王把长女太姫嫁给他。並于周武王元年(公元前1046)封妫满于陈(今河南淮阳及安微西部)。他恭谦好德,励精图治,行周礼,尚德化,筑陈城,御外敌,重农耕,兴百业,倡孝廉,任贤能,惩邪恶,树正风,使陈国雄居十二大诸侯之列。妫满薨于周成王9年(公元前1030)正月十五日,享年56岁,谥胡公,葬于陈。清顺治陈州志载:陈胡公墓旧志谓在城东南壕内,因水浸以铁冶铸之,俗称陈胡公铁墓。


胡,即老年高寿的意思。56岁,在公元前一千多年距今三千多年时代,是很高的寿命。因谥号“胡公”,名妫满,所以后人称其为“胡公满”。后人以其谥号为姓即胡姓,以其封地为姓的即陈姓。在后来的历史长河中,又从陈胡二姓中衍生出田姓、孙姓、袁姓等58个姓氏。


我们见到的陈胡公陵园,是在四面环水的湖中。穿过嵌有“陈胡公陵园”五个字的雄伟大门楼,走过约300米长的宽阔的水泥路,路左侧立着一块“周口市文物保护单位陈胡公祠”的黑底白字的石碑。眼前是一排前过道大厅。经工作人员引路,我们穿过前厅来到中院。宽阔的院子两侧林立着约一百多座陈姓、胡姓族人捐立的石碑。北面朝南,是高大雄伟的陈胡公宗祠大殿。拾阶而上,大殿正中高坛上,陈胡公的鎏金铜像端坐在正中央。殿内四壁和廊檐靠墙顶的上方,是有关陈胡公圣迹简介、陈国辖域、文物、陈胡公后世衍生出来的58个姓氏等方面的情况介绍,另有陈氏、胡氏孙氏、袁氏历代名人的画像或照片,胡氏陈氏名人题赠的匾额等等。


步出大厅,来到后院,院中间一面巨大的影壁墙。影壁墙正面中间镌刻着一个大大的“根”字,两边分别是“笃亲”“至孝”四个字。背面中间雕刻的是九龙拥首,两边分别是“松鹤延年”和“双凤牡丹”。再往后才是陈胡公墓园。抬眼望去,门楼后面一座高大的陵墓。这陈胡公铁墓埋在地(水)底深处,上面是土堆出地(水)面的坟墓。周围有石块砌的约两米高的围墙,墓上青草茂盛,墓前高大的石碑上书“陈胡公之墓”五个鎏金大字。我们来到墓前,匍匐拜谒,祈祷吾族世代昌盛、人才辈出、安康吉祥。


15日,赶往夏邑县胡桥乡,那里一个乡有三万多胡氏族人。天降大雨,叔侄4人冒雨前行,到达已是午后。我们在乡镇上寻找到一位胡姓族人,他热情给我们引路找人。这个乡政府所在地叫做胡营村,全村人都姓胡。村支书、会计一干五六个人把我们接到村委会办公室,介绍当地胡姓族人分布及历史情况,很无奈的是,尽管胡桥乡及周围的胡姓人口众多,但却没有哪一支胡氏家族存有一本家谱。倒是他们对我们带去的八修谱很感兴趣,言语间流露出傾慕之意。书记指示村会计,将我们家谱前面的序言部分全部复印,以留作他们以后修谱时作为参考借鉴。临别时,他们还特意和我们互相留了电话,以便日后互相联系。


此行的日程结束,匆匆往家赶,回到泗阳已是午夜。

寻根纪实(二)


为了未了却的心愿,8月9日,学亮、学功、学礼、军凯一行兄弟4人,再一次踏上寻根的路程。


此行计划目的主要有三,一是再次到胡氏聚居的地方寻找比对族谱,探寻证实胡氏迁出地归德府及草桥关;二是去虞城县档案馆查找我七世祖永宁公曾任虞城县知县的有关记录;三是寻访一位九十年代从商丘来泗阳卖麦种的胡姓族人。据他当年口述,他家中存有家谱,且与我翰林胡氏族谱有相通之处。


中午时分赶到商丘,草草打发一下肚皮,寻找到虞城县李老家乡大胡楼村。这大胡楼村,也是全村姓胡。村支书、村长及族中长老等在村幸福院接待了我们。长者拿出一部该村唯一的一部手抄本三修胡氏家谱,我们四兄弟细细阅之。初修无记载,重修仅存两页一世到五世记录和一段“复修家谱小引”,简略记述了重修时代背景及过程。该谱重修于清嘉庆十七年亦即公元1812年。三修序言中有“始祖自明朝洪武年间从山西平阳府洪洞县迁居河南夏邑胡桥东西两营一带,和虞城县二分支胡阁等地。”“经水旱兵戈之灾祸……前谱遗失,隔代传闻,无法祥述始祖,直到明末清初后人补修族谱”云云。该地胡氏目前已繁衍33世。从三修谱记录上看,从19世到28世,排班用字是先世纂定,从29世到49世的用字是与东营族人(即前述夏邑县胡桥乡胡营村)协商拟定的。据此,我们以为,该族谱之于我们没有多大的参考借鉴的价值意义。对他们表示感谢后前往下一个目标。我们又分别去了胡老家村、胡堤口村及胡河村,这几个地方的胡姓族人均没有家谱。


接着下一站前去探寻归德府。


一路狂奔,,赶到商丘市中心。导航显示“归德府到了”。我们四人同时四处张望寻找归德府在哪里?原来GPS这洋玩意与我们开了一个不大不小的玩笑,旁边一个大饭店,从楼顶到门上垂直镶着归德府三个大字。我们下车询问当地老人,他告诉我们,真正的归德府在商丘城西南郊。按照他提供的路线,我们一路寻找,在城郊外,终于见到了真实的归德府。这归德府,是商丘历史上的行政旧称。目前归德府的城东门、南城门保存完好,大部份城墙尚有残垣断壁。商丘市政府现正在原有的基础上恢复修补重建原来的旧城原貌,把它建成商业旅游景点之一。“天下归德、古城商丘”的巨幅宣传海报就矗立在城门内。


见到了归德府,再打听草桥关在哪。问遍了好多人都不知道这个地方,只好作罢。后来从异族人口中得知,这草桥关历史上仅是个极小的村落,现在具体位置已不可考。


10上午,先去虞城县档案馆查看虞城县志。女馆长热情地接待了我们。她们提供了馆藏的所有十本各个时期的虞城县志,我们4人分别轮番查找。从最早的有记载的西汉时期开始,到新中国成立后的六十年代初,在历朝知县官员部分,更没有查到七世祖永宁公的名字,其中不乏有胡姓知县,但细究起来,姓名藉贯与年代均与永宁公不符。我们感到失望之余,从清光绪二十一年(校点本)虞城县志中找到了一丝安慰。该本有“前志未尽考,今补录”之说,即是说以前的县志对历任知县记载有遗漏,现在补充记上。由此推之,在补录的人名中虽没有永宁公的名字,但很有可能在“未尽考”之列。


离开档案馆,去往宁陵县程楼乡胡庄村。车到村头遇见一长者,我们向他打听当地胡氏族人情况,他热情地带我们去村支书家。我们说明来意,书记很热情地叫上村领导和一位主修族谱的人,带上他们的族谱,将我们引到村幼儿园里接待交谈。据他们介绍,该村目前共有一千多口人,全部姓胡。谈到胡姓来源,他们拿出刚编修的族谱,他们介绍,我们细阅。他们的族谱仅记载该村一千多口人,且前辈始祖至9世已无可考。从9世至21世,每世仅垂直记录一人名字,真正的详细登记从22世起,现在他们已繁衍至35世。这本家谱,是村支书牵头,由一名小学教师主编而成。对我们没有多大参考价值。我们告辞,一班人执意挽留我们吃中饭。盛情难却,他们带我们到当地最好的饭店,村领导一班人作陪。席间畅叙宗亲之谊,互相留了电话以便日后联系。


下午,驱车到商丘市梁园区。这里也有好多胡姓聚居地。我们先到胡庄村走访。几经周折,见到公路旁边一个牌子上书“胡庄”二字。路边都被彩钢板隔开。我们从开口处进入,呈现在眼前的是一眼望不到头的破砖碎瓦。原来这胡庄村已被当地政府强拆,所有村民已各自投亲友或外地租房居住。瓦砾堆中,一个用石棉瓦搭起的棚子下,有两个三十多岁的年轻人在守候着已不复存在的家园。他们告诉我们,这个村以及周围有不少胡姓族人,也都没有族谱。前几年有族中人提出倡议要修族谱,,但一直没有付诸行动。据他们听族中老人曾说过,他们的先祖从安徽迁来,如果续家谱,有意去安徽绩溪胡 锦 涛老家那里寻根。


下一个目的地是良种繁育场。学礼兄弟曾在上世纪九十年代连续3年接待过一个叫胡伟的人。此人自称是商丘良种场职工,来泗阳推销小麦良种。因其自我介绍他家也有家谱,且与我翰林胡族谱有某些相通之处,所以这次我们想找到他看看他的家谱。向当地人打听,来到良种场所在地,原来的良种场已被开发区取代,见不到一个当年的人。无奈之下,我们来到良种场的上级主管部门商丘市农科院。分管领导出差不在,经与其电话联系,该领导告诉我们,良种场已经解散多年,职工全部分流。他明确而又肯定的说:良种场没有胡伟这个人。很大可能是场周边的农户假冒良种场的名义方便自己做生意。我们顿时觉得很失望,如果这个胡伟是冒名的,他是不是姓胡都很难说。因为我们刚刚在胡庄村也问过有没有胡伟这个人,他们回答也说没有。胡庄村就在良种场边上,他若是良种场附近的人,胡庄村人不会不知道。翌日,我们又走访了柘城县胡襄镇胡庙集村,夏邑县胡门楼村,大胡庄村,鹿邑县东胡楼村和两个胡庄村,虽然也看了几部家谱,均没有发现对我们有价值的线索。


此行计划基本结束。原本打算再去濮阳,四兄弟合计了一下,认为去也没多大意义,经请示理事长同意,我们返回。


返程路上,四兄弟感慨良多。这次九修族谱,为了完善历次修谱的不足,也为了尽到我们这代人的历史责任,两次来河南寻找祖宗的踪迹。顶38°酷暑,忍饥渴疲劳,征途辛苦难以言说。其最使人感动者,莫过于理事长建龙叔,以身负顽疾之躯和我们三兄弟一起奔忙,中午从无一分钟小憇时间。在商丘市政府门前等候档案馆工作人员上班时,在毫无遮挡的晴空烈日下,就是车里开着空调人也感觉窒息流汗,他和我们一样硬是坚持了一个多小时没事,应该是祖宗护佑吧。
再一件使人无奈的事是这次我们四兄弟晚上到商丘住宿。偌大的一个商丘市,竟找不到可以让我们睡觉的地方。好不容易找到一家“宾馆”,交了钱才知道是洗浴中心,我们只好退钱另寻别处。直到晚11点多,才找到一家有客房的宾馆,由于我们有两人忘记带身份证,又经过好一阵交涉,才算勉强让我们住下。


虽然辛苦,也有慰藉。我们所到之处,每当说起是胡氏族人来寻根问祖,只要遇到的人姓胡,无分男女老幼,都热情帮忙找人。当地胡姓领导或族中有影响的人物均会积极的予以配合甚至热情款待。尽管互相宗脉支系联系不到一起,但胡氏一家亲的温暖处处感受得到。


两次寻访,也使我们在修谱方面开了眼界,长了见识。我们先后见到了数十部各地胡氏族谱。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原地区历朝以来战乱频仍,自然灾害多发,所以人员流散,一些史料典籍难以保存传承,故我们所见的族谱中,很少见有历史较久远和系统完整记载的版本。与我翰林胡氏之谱比较后我们才发现,原来吾谱在众多的胡氏族谱中乃属佼佼者之等级!由此,我们从内心体会到作为翰林胡氏后人的骄傲,同时也感激历代祖先的贡献,更增加了我们修好九修谱的一份责任感。


啰啰嗦嗦写下了以上文字,与族人共勉之,与后生共勗之。
2017、8、22、


寻根纪实(三)


9月4日,清和叔、学功、军凯我们叔侄四人冒着傾盆大雨,赶到如皋。此行主要目的是探寻始祖聪公“自如皋邑来”之前的相关踪迹,查找考证此前的历代祖先的源头。几经辗转,我们来到了如城镇安定村,这安定村历史上一直叫胡家庄村,因其是安定公胡瑗的出生地,又因周围有当年安定公创办的安定小学,安定路、安定广场等与安定有关的名称,故政府将其更名为安定村。我们寻找到了为安定公守墓园的胡小平(他的八十老父是当地族谱的主修之一),说明来意,他带我们拜谒了胡安定先生墓园,瞻仰了安定先生的汉白玉立雕像,参观了安定公祠堂,又带我们到办公室深入交流。开始,他只是礼貌性的接待我们,在他看了我们族谱上聪公的相关记载及我们的介绍后,他转而很热情的为我们提供了他们的家谱让我们比对查阅。我们四人分别仔细拜读。他们是以安定先生瑗公为第一代始祖。瑗公往上世系也有详细记载。我们发现,瑗公以下十五世仲文公名下有“生二子聰明”字样。再与我族谱比对,年代、世系以及与官方文件记载的相关内容完全一致!为慎重起见,我们再从多个侧面寻找旁征印证资料,对我们心中的存疑问题(如我谱上记载聪公行三,但他们的谱上记载聪公兄弟二人且聪公排在前面)也提出来与胡小平共同探讨,均得出了较为可信的结论。据此,我们确认寻找到了始祖聪在如皋往上的世系记载。再向上往远古年代查找,可以上溯到得姓始祖胡公满。


为进一步验证,第二天,我们驱车赶往无锡胡家渡村。据他们介绍,这里聚居有两万多胡氏族人,且这里有珍藏的两百多年前的胡氏族谱。我们很顺利的找到了族谱编修和保管人现已87岁的胡学明老先生、78岁的胡郁周老先生,据他们介绍,他们的宗族为了修谱,在2007年曾筹资100多万元资金,到各地考察宗族信息,获得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在原存古谱的基础上修成现谱。我们将他们的谱和安定村的谱所载内容互相比对,双方谱所载的主要内容事实时间高度吻合,且某些方面比安定村的谱内容更详实、丰富。就此,为我们的考察结果从另方面增加了佐证。我们查阅该谱时意外发现:清末1885年来泗阳任教谕二十年的胡和梅及其儿子胡壹修、胡雨人孙子胡敦复、胡刚复、胡明复等人的记载,与清《泗阳县志》的记载高度吻合。谱上显示,胡和梅祖籍无锡,是瑗公的二十九世孙,其十六世祖迁居无锡堰前村。胡和梅在泗阳卸任后回无锡又支持两个儿子在家乡兴办学堂胡氏公学……。我们再分别细看其它方面内容,发现里面还有很多与我族有关的资料一时难以看完,胡学明老先生主动赠送给我们一只他们族谱的光盘,方便我们回来细看。同时他们为我们寻根的执著精神所感动,胡郁周老先生代表他们的宗谱续修组主动地给我们写了一份贺函表示祝贺。


下一站,前往常州家谱馆。该馆收藏有各地多姓氏的家谱。我们好不容易找到地方,又等候了一个多小时,等来了朱馆长,他也很热情的接待了我们。他提供给我们好几本胡氏家谱,经查阅,其中基本没有与我们宗族相关的信息。他介绍我们去常州毗陵胡氏宗亲联谊会,那里或许能发现我们需要的信息。几经联系,等来了该会的胡金坤会长。他提供给我们好几本胡氏家谱,他们的谱大多局限于常州当地范围。但他们也提供了一些有关胡安定先生的资料,给我们介绍了常州胡氏联谊方面的一些情况。


此行任务圆满完成,下午返回。这趟寻根之行,获得了巨大成果,了却了多少代族人的心愿。不但将我始祖聪公与以前失序的前辈先人完美连接,且理清了向上直至得姓始祖胡公满历代祖宗世系,並上溯到了黄帝时代。佐证了我胡氏历史渊源(从黄帝起4611年,从胡公满起3050年)源远流长。此真乃吾宗族之一大幸事,胡氏之一大幸事。快哉!


寻根纪实(四)


应瑗公故里守陵人胡小平宗亲的邀请,邀我们参加教师节在如皋市安定小学院内的瑗公塑像落成揭幕仪式。
此前,我们在寻根过程中曾在瑗公故里拍了一些有关瑗公的照片,准备修谱时使用。但由于我们事先没有这方面的准备,用的是手机拍照,从专业的角度说,这些照片的质量难以满足入谱要求。理事长建龙叔建议,这次叫上雅石叔(他是专业搞摄影的)带上摄影器材和我们同行,把所需的照片重新拍一下。又考虑到浙江湖州那里有安定公真实的墓园,决定先去湖州拍照后再去如皋。


为了赶时间,学亮、学功、军凯我们叔侄5人早晨4点冒雨出发,军凯学功轮换开车,9点辗转赶到瑗公墓园。
安定公墓园座落在何山脚下,四面青山环抱。一条蜿蜒曲折的环山公路通到墓园前。我们下了车,步过小桥流水。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碑,上面镌刻着“浙江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胡瑗墓”,碑的左侧是高大的墓园门楼。门楼上方正中写着“胡安定先生神道”。两边的柱上刻有“千秋仰斗山崇封载表,一代尊樑栋教法常新”的金字对联。跨进门楼约20米右侧,是安定先生的铜像。沿着两面栽满古柏的神道向前200米,来到先生的墓园前。登上两层十八级台阶,来到瑗公墓前。前面是一座三米多高的墓碑,上刻“宋胡文昭公之墓”,碑后是瑗公的墓,墓高约3米,直径约5米以上,四周有块石砌的1.5米高的围墙,墓顶上青草苍翠。墓的左右后三面是约三米高的围墙。我们叔侄5人在墓前分别向瑗公跪拜、祈祷,祈愿胡氏宗族子孙昌盛。雅石叔把相关照片拍好后我们驱车离开。


接近1点赶到如皋。听说我们要到,现已82岁的当年族谱主修胡国礼老先生让他儿子胡忠义驾车,专程送他到瑗公祠和胡小平一起热情接待我们。他们引导我们拜谒了瑗公墓,瞻仰了瑗公汉白玉塑像,拜谒了瑗公祠堂,参观了安定先生纪念馆。详细的给我们介绍了瑗公生平情况,还给我们介绍修谱方面的一些情况,並在祠堂前和我们合影。雅石叔再一次忙着拍摄各种资料照片。


下午2:30分,如皋市安定小学大院内,彩旗飘扬,人头如潮。安定先生的塑像落成揭幕仪式将在这里开始。这安定小学,前身是安定先生创办的安定书院,历经千年,现在是如皋市第一流的小学校。安定先生的塑像就安放在校园中间。塑像高6.7米,喻示着安定先生享年67岁。广场左侧的教学楼上,高高悬挂着一副对联。上联为:一代宗师儒林巨擘开创苏湖教法钦万世,下联是:明达教育安定致远再添如皋杏坛新辉煌。仪式开始。如皋市委书记、市长、市人大主任都前来参加仪式。100名少先队员致词,他她们用清脆稚嫩的声音、整齐手语动作表达他她们的致意与感恩:


“祈我安定,师道恒康,福泽雉水,〔注〕文脉绵长。”市委书记陈晓东讲话,他在讲话中强调传承先生精神,肯定了安定师生的继承创新,承诺加大教育投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促进如皋的经济发展。他祝所有教师节日快乐,祝愿孩子们健康成长,祝嘉宾幸福安康。接着是出身于安定村的瑗公后人、东南大学胡爱群教授讲话,他用朴素的语言表达了对先人的骄傲,对家乡的热爱,对领导的感谢之情。接着宣读来自法国的先生后裔、法中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胡宗源先生的贺电。他在贺电中表示“遥念先祖恩德,永记源流如皋”。並赋诗“祝安定小学源远流长”。接着是学生家长代表发言。
揭幕开始,围在底座四周的红围缓缓拉开。前面,黑色大理石上“安定先生”四个金色大字赫然入目。四周分别是宋神宗的“御题赞”,文天祥、王安石、苏轼、米芾赞扬先生的诗。至此,仪式结束。人们涌向塑像四周争相观看,共祝安定杏坛,雉城延昌。


驱车往家赶,到家已过晚8点。虽然一天紧张奔波,但此行每个人都心情轻松愉快,不感疲劳。
〔注〕如皋城旁有雉水,因此如皋又有“水皋、雉皋、雉城”等别称。


寻根纪实(五)


应如皋安定村族人代表胡国礼、胡国建、胡小平、胡忠义等人的盛情邀请,9月22日,理事长建龙叔、清和叔、学亮、学功、军凯一行5人第三次来到瑗公故里安定村作友好访问。


为了接待我们,安定村的族中很有声望的胡国建先生专程从上海赶回家。上午10点半,我们赶到地方,他们早已在胡小平先生的企业办公室等候多时。一阵热情的寒喧过后,切入正题,对方邀请我们来是探讨双方家谱合並的事情。为慎重起见,我方主动提出双方再核对一下家谱和其它相关证据,对方表示同意。我方向他们展示了我们的七修谱原件和有关证据材料,他们仔细的查看了我们谱中诸多处有关安定公的记述,聪公从如皋来泗的几处记录,看了我们古县志中聪公明公来泗的详细记载及相关材料,並把这些复印存档。他们也向我们提供了他们的家谱和无锡胡家渡家谱中的相关重要文献部份。比较显示:双方版本记载的世系吻合。双方的版本都记录到瑗公后第十五世人名下。谱上记录:第十五世仲文、仲武、仲周兄弟三人,仲文名下有……“子二聪明次迁乌程守墓”。经过再三反复讨论,又从聪公父亲的生卒年代计算比对,显示时间吻合。据此,确认前两次的探索论证结果,即我迁泗始祖聪公确是和该两谱上的聪是同一个人。对于我谱聪公名下“行三”的记载,双方均认为:如皋谱和无锡谱均有聪公叔仲武“徙淮安”的记载,且无锡谱上聪公这辈人多是“良”字辈,我谱上记载的聪公排行应与“二兄良友”有某种联系。是否仲武“徙淮安”生子良友,是否这二兄是其“二叔家兄弟”也未可知。再者,我谱是由聪公后第六世蒙宣公初创,从聪公到蒙宣公已历一百五六十年,很大程度上是蒙宣公根据族人口口相传的误会之作也不能排除。但无论哪种情况,双方一致认为:双方考察的主旨是理清对接双方的世系,对于细枝末节的问题没有纠结的必要。不能因此而走入误区。由此,双方再一次确认我始祖聪公“自如皋邑来”的诸多历史记载是正确的、真实的!这样,就彻底理清了我们翰林胡氏始祖聪往上的世系,解决了我们泗阳翰林支系历代祖先500多年难以解决的“我从哪里来”的历史难题。


时近中午12点,对方热情的招待我们吃饭。他们请我们到当地最好的饭店。在去饭店的时候,还特意请建龙叔坐上他们的车,並请来了村里的书记村长会计三位主要领导作陪见证。席间,互相畅叙宗亲之谊,三位村领导也频频举杯表示祝贺。


午饭后,来不及休息,双方继续探讨合並家谱的事宜。在排除了所有的疑点障碍以后,双方宗亲的感情进一步拉近。对方诚恳的表示非常愿意合並。但因他们的谱刚修过10年,目前不便重修。这次修谱以我方为主,把他们的谱单列纳入我谱即可。对于他们那边修谱后出生的人,由他们统计好交由我方续登入谱。同时还决定,从瑗公后第39世起,双方的排班用字统一,具体用字他们完全同意我们带去的排班字稿。其余修谱的所有工作由我方负责。他们几位在理事会里署个副理事长和编修就行。协议达成,双方在会谈纪要上签字后,对方拿出早已准备好的贺信,在上面签字盖章后交给我们。至此,这一双方宗族盛事有了初步圆满结果。


驾车返回,到家已过七点,虽然一天紧张来回奔波,但谁也不觉得累。


寻根纪实(六)


无锡胡家渡的宗亲提供确切信息:他们在2012年捐献一套38本胡氏宗谱给了泰州中学,告诉我们有关宗谱的事情可以去泰州中学查询。


原来,胡家渡村保存有一套完整的胡氏宗谱。这套古家谱已经260多年。因他们村保管条件差怕损毁,故决定将这套珍贵的传家宝捐献给泰州中学保管。之所以选择捐给泰州中学,是因为泰州中学的前身是始祖瑗公一千年前创办的“安定书院”。如今学校里还随处可见尊崇瑗公的相关信息。学校准备在校园内树立的瑗公塑像正在制作中。现在,学校将原安定书院改建成档案馆专门保管珍贵文物档案,家谱放在那里保存不会受到损坏。再者,无锡的胡氏族人是距今980年前从泰州迁无锡做生意的,几百年来一直与泰州方面保持着紧密的联系。所以他们推选出三名代表,把这套珍贵的传家宝捐送到泰州中学保存。


理事长建龙叔得知这一消息,当即决定亲自去一趟泰州中学。9月26日,学亮、学功我们叔侄三人一路不停,10点半赶到泰州中学。这泰州中学,是中共中央前总书记、国家主席胡 锦 涛的母校,现在的校名就是胡主席题写的。校园内,当年瑗公亲手栽下的一棵银杏树至今仍枝繁叶茂、高耸云天。其树干直径超过一米,树高十六米,树冠也有十六七米。被江苏省建设厅列为“江苏城市古树名木”。


我们来到校档案馆,校史办的两位女同志接待了我们。我们说明来意,请求让我们看一下家谱资料。其中一位负责人告诉我们,学校的档案资料是不向社会开放的。经我们再三请求,她告诉我们这属于珍贵史料,必须经校长批准方可。我们请她帮我们联系校长,她说校长不在这里在新校区,让我们到那里找到校长商量。我们辗转约8~9公里找到新校区,传达室的一位工作人员在问清我们找校长的目的后指向旁边的一位中年人说,你们想看资料就找这位唐科长。我们当即向唐科长说明情况,请他帮忙。他问清楚了我们的目的,並看了我们的一百年前的七修谱后被我们的诚意所感动,当即拿出手机联系校史办的张主任。他与张主任在电话里说了有好几分钟,张主任让他把电话交给我方人员接电话。学功接过电话,没等张主任开口问话,就主动自我介绍:张主任你好,我叫胡学功,来自苏北泗阳,我是胡瑗的第三十二世孙。我们从如皋安定村到无锡胡家渡村一路寻找,得知胡氏宗谱在贵校保管,因我们这次九修族谱需要查对一下我们泗阳翰林胡支系与瑗公后人的相关情况,请张主任一定给予方便……。这张主任在反复问了好些情况以后,又让唐科长接电话,两人又说了三四分钟才结束。唐科长告诉我们,张主任已经同意给你们看资料,但要等明天上午8点半到9点之间。你们要在这住上一宿,明天上午去校史办查阅。听到这样的答复,建龙叔当即决定:夜长梦多,事不宜迟,现在就回老校区直接找张主任协商,方便的话请他们和我们一起吃中饭。匆忙赶回校史办,已经11点35分。接待室的两位女同志刚好关门下班。我们向她说,唐科长已帮我们联系好张主任,他同意让我们看家谱。这女同志当即拨通了张主任的电话,聊了大约七八分钟。只听她说“我叫他们去新校区找校长的,谁知他们找到了唐科长。”又说“他们说是胡瑗的后人,说这是修家谱需要”。又说了两三分钟才挂了电话。她告诉我们,张主任同意你们看家谱,你们下午1点半来吧。我们邀请她们二位一起吃午饭,她们婉言谢绝。


匆匆吃点午饭,叔侄三人就在车里一边休息一边等。一点半,我们准时来到校史办。两位女同志告诉我们,资料只能查阅,不能拿出去复印。我们当即表示与我们有关的资料需要拍照,她们表示可以。该女同志带我们到“安定书院”即瑗公资料档案室,这里四周都是桌子,上面罩着密封玻璃罩,里面存放着各种资料。在东南角一个玻璃罩里,分三叠放着这套“安定胡氏宗谱”。该女同志和学功轻轻抬起玻璃罩,我小心翼翼地把三叠家谱从中一一搬出放在一边,然后我们三人每人一叠搬到会议室,在宽大的会议桌上一一细心翻阅。两位女同志就一直站着守在一边。


这38本宗谱,大多是瑗公后裔分佈在如皋无锡泰州的各支系分谱,瑗公往上的历代世系直至黄帝记载的很明确。前面序言部分有史学家司马迁写的《胡氏谱原》,有唐朝宰相魏徵写的《胡氏世谱序》,有宋丞相文天祥写的《安定胡氏原》,其中都对胡氏的历史说的清楚明白评价很高。我们在第六册找到了“文昭公世系表一至十五世”,将其中记载的内容与无锡胡家渡、如皋安定的谱对照,发现三谱记载的世系高度吻合一致。我们将相关的资料用手机拍照后,又把这些一一摆好原样放回。对二位女同志表示感谢后,又分别将“安定书院”、古银杏树和“江苏省泰州中学”的大门牌分别拍照后离开。


这趟泰州之行,获得了我们宗族的第一手原始资料,印证了无锡胡家渡谱和如皋安定谱的一致,从多方面证明了我宗族历史的系统性、完整性、真实性。它就像校园内瑗公当年亲手植下的银杏树那样,虽历经千年风雨,如今仍叶茂枝繁、蒂固根深!  


胡学功提供(2017.12.20)收到
114412749@qq.com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17-12-21


























































114412749@qq.com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