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论坛首页 | 寻根系统 | 纪念馆
 
 
华林胡氏祖居地之争论--奉新县华林胡氏祖居考察记
[ 来源:胡氏宗亲网 | 编辑:南山 | 时间:2006-11-06 19:50:16 ]
奉新县华林胡氏祖居考察记(共两页)

胡德谦
   一、华林山概况
  华林一词之来由:一是出自于宫苑名一华林园。据清赵翼撰《陔余丛考》记载:华林园有三处⑴古址在洛阳乐。东汉有芳林园,魏齐王曹芳因避芳字改为华林园。⑵河北临漳县西南古邺城,东晋列国后赵迁州于此,仿洛阳建华林园。⑶南京鸡呜山古台城内三国东吴建有华林园。二是出自佛教园林。东晋列国鸠摩、罗什、弥勒成佛住之处,尔时弥勒佛于华林园,其园纵广百山甸。三是华林源出浮云山,具体是指华林胡氏祖居及书院所在地。据《华林胡氏族谱》及清朝四部《奉新县志》记载:宋绍定元年(公元1228年)端午奉新邑汤淳汉撰《重修华林书院记》中是这样写的:“由浮云山麓蜿蜓而下结为华林,是为胡公仲尧旌表门闾之旧地,南垣(今会埠吟村南垣)磊落而上,背黄山、面凤凰石、俯临墨池(九龙池)、平眺砚峰,则书堂(华林书院)之遗址存焉……”。《华林胡氏族谱》中《华林书院图》诗云:“仰望浮云山,山腰绕白云;樵哥笑指引,深处是华林”。又据历届《奉新县志》及《华林胡氏族谱》载:唐宣宗《浮云宫》赋:“道人西蜀来,自谓八百岁;爱此(浮云山)华林幽,穴居聊避世……”。这说明早在唐朝以前华林就在浮云山中。公元424年华林胡氏始祖藩赐土豫章西,爱新吴华林山水之美而居焉。华林胡氏清献公:“闻望昭隆重基址克拓,显诗书门第,振仕宦宗风”,先祖清献、

  公等对我华林胡氏后代寄予殷切期望:“为邦国之华,树儒林之望”。历代华林胡氏后裔果不负先厚望:簪缨世,科甲蝉联,显宦儒仕,精英辈出,而成名门望族。随着华林胡氏声名鹊起,苗裔宦居大江南北及隋大业十二年(公元616年)应智顼屯兵华林;唐乾符四年(公元877年)钟传扎寨华林;特别是明正德五年(公元1510年)胡雪二等领导的数以万计的农民起义,“华林军”扎寨数十里;华林山才逐渐泛指现今横跨奉新、高安、宜丰三县,周围百里的大山脉。

  广义上的华林山位于江西省奉新县西南、高安市西北、宜丰县之北,是奉新、高安、宜丰三县(市)的交界山。华林山脉其龙来自于黄山,属赣西北九岭山系支的余脉,其山脉中浮云山中玄女秀峰附近有主岭、南北岭、浮丘岭、三宝岭、冲霄山、凤形山(详见族谱“祖山禁约”),山势险竣、绿树浮岚、风景奇秀,周围百里。其山在奉新县赤岸、会埠、罗市、上富四镇,高安市伍桥镇、华林垦殖场和宜丰县的花桥镇境内。

  华林山是座历史名山,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明朝正德年间(公元1510-1513年)陈福一、罗光权、胡雪二领导二万多农民起义以主峰华林寨为大本营,历时四年攻克数县,震惊全国。

  华林山是座文化名山,是中华华厦书院的发祥地。这里唐代中期就创办了华夏首座私家书院——桂岩书院,后来这里书院有十多家。其中:北宋初期,我祖仲尧公创办了影响最大、震惊文坛的华林书院。

  华林山是座道教名山。自晋代开始,这时有二十多座道观、寺庙。如晋之崇元观,唐之浮云观,超果寺、李八百洞、浮丘石室等。

  华林山是国内外华林胡氏的发源地。华林胡氏,始于南朝刘宋、兴于唐、盛于宋,历代人才辈出。据清光绪十三年编修的《华林胡氏大成宗谱》儒林表载:宋、明两代堪称教育家的有胡令斌、胡仲尧、胡仲容、胡瑗、胡安国、胡寅、胡思之、胡大廉、胡大魔、胡文岸、胡尚德共11人。据仕宦表记载:沮献公后裔在宋、明两代人仕者县令以上官员有493人,其中:考取状元1人、探花2人、进士104人、解元1人、举人46人;以后担任宰相的有1人、尚书的有23人、御史6人、刺史4人;享受国公爵位的有胡持、胡徽、胡直孺、胡大海共4人。仕宦之盛或宦游而迁徙,兵燹之灾或避地异地而定居。从东海之游到云贵高原,从大江南北到闽浙粤沿海乃至海外,广居着华林胡氏1800多万。真可谓:“北辰上列众星朝,华林苗裔遍神州”。

  我西岭胡氏属名人故里,耀邦叔继任中央要职后,四方族人来信来访者不少,或互赠谱蝶,究其渊源,该称出自于华林胡氏,或同属耿夫人后裔。据近年来了解情况,仲容公第16世孙胡仁朝于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任武陵总兵,明燕王朱棣兵变。仁朝公夫人耿氏救驾有功,明惠帝诰封耿氏为一品扶国夫人,耿夫人生九子,皆因仕宦而迁徙湘西、鄂西、广西、贵州、云南、四川等均散居着其后裔。湖北洪湖乌林镇居住着仲顺公后裔一万多人。又据《中川史志》载:福建永定县霸公支后裔旅居海外侨胞就有一万五千多人,其中华侨领袖胡文虎就出自中川。上述者均未参加过合修大成谱。

  华林苗裔似枝叶而蔓延。如云南镇雄一支4000人,由湖北孝感而迁入;四川领水县1000多人,由湖南安化而迁入……;枚不胜数。如能运用现代通讯建立《华林胡氏网站》,将是我华林胡氏儿女的最大幸运。

  华林苗裔似枝叶而蔓延。如云南镇雄一支4000人,由湖北孝感而迁入;四川邻水县1000多人,由湖南安化而迁入……;枚不胜数。如能运用现代通讯,建立《华林胡氏网站》,将是我华林胡氏儿女的最大幸运。

  据《奉新县志》大事记载:1984年12月8日上午10时,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在省、地委领导陪同下来到奉新视察工作,听取了县委书记陈梅芳的工作汇报,然后对奉新县如何发展小水电作了指示。离前与党政军和单位负责人及保卫人员合影留念,还令其儿子交了中餐伙食费。他于当天中午12点40分离开奉新赴南昌。他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位视察奉新的中共中央总书记。
二、华林胡氏祖居地
  华林胡氏祖居地究竟在何处?现又地处何方?关于这个问题,我直孺公早在宋朝就已经把这个问题说得很清楚了。他在《安定胡氏家乘序》中写道:“直孺之族,由刘宋元嘉中仕为太子左卫将军、谥壮侯、讳藩者,世居豫章之新吴华林,由是子孙世居之。乃重修胡氏谱图将统其疏,而合其离也”……宋朝大文学家徐铉在《华林胡氏书院记》和《洪州华林胡氏书堂记》中写道:“豫章属邑,华林世家,山水特秀,英灵所钟。安定胡君籍于是”。北宋宰相晏殊在《光禄寺丞仲容公墓志》中写道:“公讳仲容,字咸和,豫章奉新人也。昆仲济美,晨昏著称”。以上俱载于《华林胡氏族谱》及1990年版《奉新县志》第612-615页。又据《华林胡氏族谱》中“胡氏大宗碑”载:“豫章之派起于壮侯藩居洪州之新吴,累世聚居华林山。”另据徙居高安的华林胡氏后裔“华林祖居图引”:“昔吾祖卜居于此(华林),借新吴故,世为奉新人”。《元和姓纂》载:胡值五季乱,悬车不仕,隐居新吴之华林,督课子孙。配妻耿氏生子五:、瑜、琼、、球,因科举人仕分居五处,蔚为华林胡氏五宗。宋朝大理学家朱熹曾给我华林胡氏赞谱100百世,其中有:“安定奉新裔,华林有厚望。”我族谱明崇祯《续修华林书院记》载:“予祖仲尧公鉴玄秀之胜,构堂立塾创华林书院,其地即为胡氏故居”。这些都说明华林世家的源和根在奉新,并说明祖居地在浮云山。清乾隆版《华林胡氏大成宗谱》中华林祖居志有如下记载:“吾宗代有迁徙,非不蔓延天下而要其始乎!于新吴华林其最先也,稻田、浮丘、塘溪、招宾次之,勋勋卓业,久为洪州之望族”。现在这里尚有华林古栈道、浮云丹井、八百洞天、X口石、大量的先祖墓、仲尧公创办的华林、郁竹、南垣、吟溪、车坪五书院遗址及圣殿、济美牌坊等。现分而叙之如下:

1、华林胡氏祖居之一——浮云山

  华林胡氏发源地浮云山,今行政区划为奉新县赤岸镇上港村(宗谱为尚讲村,即尚书讲话的地方)。2003年11月16日,我们一行十多人从奉新县城乘车途经赤岸中学,拜祭了华林耿氏夫人墓。后来到了上港村之国庆水库约20公里的旅途,幸好水库干涸,我们沿水田埂小道步行至库区尾约4华里,再沿溪涧小道进入浮云山,昔日华林古道石级、石梁、石桥历历再现,约一里许。过了一会儿我们来到浮云山脚,昔日从坳头岭进入浮云山的古道遗址隐若可见,昔日义门坊、迎恩坊、迎恩阁究竟建于何处,鉴于时间关系我们没有认真查找。我们抄近路、跨溪涧、沿羊肠小道攀登高山约200多米来到岸山处,再步行200步左右到达祖居地浮云山,步行前后历时一个半小时左右。这里豁然中开、土地平旷、占地百亩、群山环抱、青葱拥翠,绿树吐岚、祥云飘浮、别有一派沿天,浮云山因此而得名。

  据《华林胡氏大成宗谱》祖居志载:浮云宫即华林书院,浮云山中有玄女秀峰、明香仙坛、浮云丹井、丹台、会仙桥、夜合山、李八百洞、投龙石洞、云鹤松、江南杉王、X口石刻、九龙剑池等,已多景赋诗,并载《奉新县志》。华林胡氏祖居地标志是上有X口石、中有八百洞、下有九龙池,九龙池又名墨池。祖居地周围山脚有九个小山包,似九龙昂首,亦称“九龙聚会”。这里流传着一个神话故事:夜合山白天张开,晚上自动合拢,后来仲尧公在这里修了一座石桥,名为会仙桥,夜合山再也合不拢了;现桥已不存在了,但深沟中仍残留有桥的石梁。九龙聚会,龙需要水,以后在祖居基地上挖了九口井供龙吸水。现在祖居遗址正堂两侧仍留存着二口方井,井台条石完好无损;我们用指南针实测的结果与谱载《华林祖居图》标有九口方井的方位完全相符。

  又据宗谱《华林祖居图记》载:“华林祖居像若凤形,后山有罗武二仙古庙,坛石现存,稍下数十武,其山之中落者,俨诺凤体。其山之夹护者,恍如双翼,俗云冲霄凤形也。清献公墓葬于罗、武二仙庙后,王当公墓葬在凤脑之下,前则为祖居正堂,尚有义门遗址,至左右龙脉之曲抱者皆为基地。”按《华林祖居基址图》标记:前有槽门,一进三栋;正堂在其后,左右两侧各建有房屋三栋。由于山高林密,我们没有到罗、武二仙庙实地察看。沿正堂座向左侧小道到李八百沿途中有一平旷基地,即用之公创办的浮丘大学遗址,后变为道人习武场;浮丘大学的后山,即古迹——浮丘石室。

  李八百洞座向右侧30米处有仲尧公墓。谱载此地名雷家山,墓地严重毁损。现存墓碑为清嘉庆六年(公元1801年)华林胡氏奉新塘溪、后港、坳上、店上支、新建楼下支及小城、浇湖支裔孙清明重立,尚存楷书“毓秀天然”石刻碑一块横臣墓后。清乾隆版《奉新县志》记载:宋国子监主簿胡仲尧在李百洞之右雷家山,临川晏殊志铭。新华社1986年5月6日电:以“奉新县在雷家山上发现宋代教育家胡仲尧墓”为题对仲尧公及华林书院作了全面、详实的报道。这是对仲尧公一生广育人才、执政为民、乐于奉献,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最高评价,仲尧公长眠在这一片静谧幽境之山林之中,看守着他亲手开拓的这片故园。

  通过我们实地察看祖居墓祖居基址,谓“九龙聚会”恰如其分。按形象而言,坳头岭即业龙过峡处,又起二峰。后峰为玄女秀峰,高达644米,前峰为浮云山;即祖居地后龙山,内青龙山即升仙岭,内白虎山从山高处分出一支案山环绕祖居地的前面,若平台、办公桌摆放在祖居前面,案山前沿有一个小山包,拟帅印、似皇印摆放在办公桌上,遥望前方一片浩瀚,白虎山伸延到国庆水库。外青龙山,即华林山的主干脉,蜿延而下,后耸阙一座米的高峰名:“大获岭”,《华林墓址图》称之为主岭,一直延伸到会埠镇车坪附近……

  据《奉新县志》载有浮云宫道士夏之信运用掌心雷治石精的故事:“浮云之东有块巨石,一石分三尖,相传梁武帝时有罗、武二仙修练于此,此石修成镇宅之物,后幻化成精为害人间,夏之信运用掌心雷劈开,妖崇遂止”。在《华林胡氏宗谱》华林基址图中,此巨石名叫“呀口石”,它高踞于浮云山华林胡氏祖居地东侧青龙山之巅,是华林胡氏祖居地的重要标志。我华林胡氏宗谱载有《呀口石》赞:

旧石传名不计年,嵯峨高踞碧山巅。

苔痕翠滴松筠接,瘢迹光涵星斗连。

远看三尖分绝顶,近闻峭壁泻寒泉。

曾为罗武修真处,胜概千寻锁暮烟。

  另据《奉新县志》记载,在华林胡氏祖居地之西约10华里处的山脊上,有一块高达20多米的巨石,鬼斧神工,像被利剑劈开一分为二,侧面平滑,推之则动,人称丫口石。它是一座回眸远古的窗口,是地壳运动的忠实记载和见证。它似百余块巨石,瞬间从天飞降,垒砌挤压而成,巨石间间隙石缝众多,宽者尺余,侧身可入,山风吹来发出不同响声,忽如山尖鼓角之鸣。

  丫口石是神奇之石。它经历千年风雨,阅尽人间沧桑。这旨广义上的华林山的永恒标志。

  丫口石象进军的号角,宋室南渡,兵部尚书直孺公挥师疆场、亲临战斗,力挽狂澜。

  丫口石象封檄文,靖康之耻,宋徽宗、钦宗二帝被俘,宋资政殿大学士胡铨力谏抗金、匡力斩秦桧,大义凛然。

  丫口石象封诏书,耀邦叔一身正气,两袖清风,号召全党要心系人民,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丫口石象远洋的风帆指引着我华林胡氏儿女披荆斩棘、乘风破浪、不断前进。丫口石是我华林胡氏儿女心中的一颗圣石。

  自公及耿夫人以下,五传仲尧、仲宣、仲华、仲容、仲雅、仲甫、仲光、仲顺(亦名克顺),兄弟八人皆贤,惟仲尧、仲容、仲顺最知名,五代义门义居,聚族八百多口,故有宋太宗雍熙二年旌表义门之荣。华林胡氏大宗祠位于奉新县城惠安寺之藏殿,现已无存。大宗祠大门对联云:“壮侯有子六十人,安下门风开泰始。侍御同居八百口,华林事业振雍熙。”

  我祖仲雅自幼聪慧,尤精《左传》,李煜尝闻公行谊,拜士丞不受,任国子监主簿,吉水县令,徙居庐林之燕山。子用先(华林胡氏大成谱名用简、字傅仁、号亘古)累中乡进士,官授岳州巴陵县令,后升授福建邵武同知,宋绍兴二年(公元1132年)卒于任。子胡汪载柩归,道经江西乐安浯塘,雪冻日久,权厝枫山寺,结庐墓左守孝三载定居于此、聚族于斯,为浯塘开基始祖。用先墓葬枫山寺蟹形,已列为乐安县重点文物保护。有诗赞曰:

古刹颓来几百年,寺名耿耿至今传。

神宫庙貌虽荒矣,故址遗基尚宛然。

先祖扶丧由世逝,雪霏高拥马难前。

莫非公意留人便,卜葬兹邦启后贤。

  浯塘胡氏,昔有乐安巨族、宦族之美称。子孙繁衍、名臣仕宦、代不乏人。 如儒林郎大理事评事胡致中、御史胡镐、工部主政胡澄、刑部主事胡士彦、明代刑部主政胡宗澄以及胡应麟、胡应瑞等先辈,《乐安县志》均有记载。用先公传23世胡允钦、字建十,于明朝万历年间徙居湖南浏阳中和西岭,为西岭胡氏始祖。原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是华林公39世孙、浯塘用先公34世孙、西岭允钦公12世孙。

  公八传直孺(仲尧之曾孙),字少汲、号西山老人。胞兄僧孺任河北西路提督,属江西名士。直孺于绍圣二年(公元1097年)登进士第,他是一个有才能的政治家、军事家,又是一个有才华的文学家,著有《西山老人集》二十四卷,不传于世。

  王安石,抚州临川人,宋熙宁九年(公元1076年)因变法失败而罢相。神宗死,太后高氏临朝听政。司马光入相,元党人遭打击,诗人苏轼、黄庭坚也是其中的不幸者,当时的禁令是“士子不得挟苏黄稿”。直孺公冒着政治风险奔走呼号,营救元党人。直孺入仕后,先后任监察御史、平江知府、江湖淮浙发运使、入户部侍郎、迁工部尚书、龙图阁大学士、知南江兼东京道总管、洪州帅兼知府筹职。后任洪州帅时,为江西诗派首创人黄庭坚搜集并整理遗稿。黄庭坚曾作诗赞直孺:“梦断南北昧平生,邂逅相逢意已倾。楚国山川千叠远,隋堤烟雨一帆轻,我无健军翻三峡,君有长才笑五兵。同是行人更分首,不堪风雨作离声。”靖康元年,金人入侵,直孺率部会战雍丘(今河南杞县),斩敌千余,获得了战斗胜利。宋钦宗赞曰:“孤城被围,率兵勤王独卿与张叔夜耳”。靖康二年,金人掀起了一场更大的战斗,直孺公提出:“横槊赋诗,不废军中之乐;登高舒啸,少赊杜下之归。”由于寡不敌众,徽、钦二帝被俘,南室被迫南渡,南宋高宗即位,改元建炎。

  建炎三、四年间(公元1129-1130年),宋高宗赵构声名狼籍。从建康(今南京)出逃,往越州、明州、奉化、宁海、台州,最后弃百官,漂泊海上到温州避难。直孺再次率兵勤王,挽救了危亡。绍兴初(公元1131年)直孺迁刑部尚书兼侍读。他在宫廷中“推原道德之首,论古人成败之迹,陈今世务之要,议论卓然而中上意。”直孺论奏十事甚详,宋高宗非常赞赏,并在自己正在使用的白团扇上写下了“文物多师古,朝廷半老孺”的杜甫诗句赠给了直孺,其意是他要仿效宋太宗思古崇儒之意。宋高宗升任直孺为兵部尚书兼权吏部,封开国公。

  直孺公晚年,宋高宗又赐白金二百两、白米田租八百石,食邑千户以养其家。直孺公退休后,始居浮云书院,家显租税五十万金,聚族五百余口,门第阀阅,迢遥半市。

  据《华林胡氏大成宗谱》世系录一胡直孺载:“浮云祖居地分东男膳堂、西女膳堂,一日三膳,苍头击鼓、膳者咸集、莫敢混乱。正堂前有茶厅、茶厅前有小厅、小厅前有书院、书院前有凉亭、水阁。凉亭水阁前有客厅,客厅前有内竖门,风竖门前有鼓门、鼓门前有三重之玄门、玄门前有石梁、石梁门前有勾曲门,勾曲门前有槽门。每宾客至,以鼓为报,内堂方出迎宾。”由此可见,昔日浮山祖居地建筑之宏伟。

  直孺公共生十一子,其十一子皆贤,均宦游于各郡邑。直孺公举家外迁后,他自己和长子杞也迁居到了华林山麓之北——奉新稻田村。并将浮云山祖居地财产和山上田租八百石、山下田租八百石,掷给道人张文道创观之用。直孺公卒后,皇帝敕葬浙江省绍兴府云门外的白水塘,招魂衣冠墓葬稻田万石山庄。

  从清献公到直孺公子辈,浮云山祖居地整整居住了十代人,历时共200多年。华林先辈,名垂千古,留下了大量业绩。如淳化中(公元992年)洪州大旱,仲尧公减市值、捐市廪,赈济灾民,赖以生还者不啻数万人。华林书院为仲尧公所建,郁竹、南垣、车坪、吟溪书院均为仲尧公父子捐资创建。儒学孔圣殿为仲容公建。浮丘大学、惠安寺为用之公建。昭德观、南津桥为仲尧公父子所建,法城感慈院、罗坊石梁桥为直孺公所建。百丈寺和江西大仪寺为直孺公增修。这些均载入了《华林胡氏族谱》及《奉新县志》。为昭示国内外华林胡氏后裔并便于寻根问祖,2004年奉新县人民政府批准占上港村80%的华林胡氏后裔的请求,现已将行政区划的赤岸镇上港村更名为赤岸镇华林村。

2、华林胡氏祖居之二——稻田村

  据《华林胡氏大成宗谱》祖居志载:“稻田村在奉新县法城乡二十八都,因尚书少汲公招魂葬稻田永丰万石庄,长子杞随墓守服遂为家焉。其先居者仲达公(元麟之子)也,后居者宣教郎也。”稻田位于今之奉新县会埠镇吟村南垣、郁竹一带,因为时间关系我们没有实地察看。华林古栈道途经浮云、高岭、下岭、稻田、在浮云山北麓十五华里处;这里地势平坦,交通方便,古为奉新南大道。这里华林古栈道随处可见、四通八达,有华林胡氏千年古井、大量祖坟,它是华林胡氏“贡米”原产地及“粮仓”,是我华林胡氏较为重要的祖居地。

  我华林世家,除大办华林书院重要教育才,以科甲蝉联,累世簪缨而饮誉大江南北播声帝京外,另有鲜为人知的是生产优质香稻。据《宋史》载:“淳化中,宋太宗允许胡仲尧每岁以香稻时果贡入内东门”。按当时的宫廷礼遇,能从东门入贡内廷,是一种最高的恩宠。宋太宗、宋真宗都享用过华林优质大米,稻田因此而得名。也就是说华林稻田大米要比奉新明朝科学家宋应星所提到的优质大米要早500多年。翰林院学士王禹赞华林书院诗曰:“力田岁取千箱稻,好事家藏万卷书。”宰相李诗曰:“岁收千箱稻,家贮一楼书”。节度使王题诗曰:“家备自收千顷稻,堂高唯架百家书”。可见藏书与种稻是华林胡氏的二大家业。原会埠镇吟村现已更名为会埠镇稻田村。

  据《杞公传》载:“杞公生五子,长曰彦辅。次曰彦德、三曰彦昭、四曰彦佐、五曰彦弼。子孙散居本邑者匪一,今店上、楼上、洞上、湖等诸支皆其后,远而迁徙他郡者尤不胜数。” 仲尧公12世孙(杞公8世孙)再兴、再盛由稻田徙居店上,始为店上始祖。该支原有400多人,日寇侵华,该村房屋全毁,人员外逃,返回者20人,现有80人,华林公第11世孙(华林藩公35世孙)杞公之孙胡孟鉴率两子子开、子辟由奉新稻田迁往高安伍桥蔡溪,是为蔡溪胡氏始迁祖,孟鉴公因思恋故土死后葬回稻田;现该村有人口200多人。

  据《稻田基址图》载:稻田祖居地房屋建筑群较多,有鼓门、勾曲门、槽门、正常、内厅、小亭、茶亭、凉亭、书堂、水阁、月山别墅、月山乔木等,占地面积较广。又据《湖南、武陵胡氏族谱》载:元至正二十九年(公元1292年)壬辰兵灾,我华林胡氏、浯塘胡氏、武陵胡氏均惨遭屠族之灾。在这次兵灾中,稻田祖居地被夷为平地,现墙基、石臼、石墩等遗物尚存。

3、华林胡氏祖居之三——浮丘

  座落在浮云山之浮丘岭,位于奉新县浮云山东,距华林胡氏祖居1公里,基址东靠大获岭、南俯华林湖、西南毗连浮云、西枕祖居凤凰石、北临稻田,与林祖居浮云、稻田互为表里,风景奇秀、美丽如画。现往返浮云山祖居的古石道尚存,祖居基址依稀可辩,基址内不断有华林胡氏文物出土。2004年4月,浮云山附近奉新县村民游佳钦等在其基址上开垦菜地时,挖出一清嘉庆二年(公元1797年)华林胡氏奉亲新官源泉支裔胡绍宗《捐修许仙真君神像并龛座碑记》大石碑,碑刻516个苍劲有力的文字,载有许仙真君生平、落座浮云始末及华林胡氏后裔“乐善好施”传统美德等史实。

4、华林胡氏祖居之四——塘溪

  据《华林胡氏族谱》载:“塘溪(今会埠镇吟村塘边)在法城乡二十六都玄女峰之北,自侍御史公时华林胡氏通往于此”。这里曾是奉新前往罗坊、上富、西塔的南大道,可见昔日华林古栈道是经车坪、塘溪、吟村、稻田,沿大获岭山脚再进入华林浮云山祖居地及华林湖(国庆水库)的。后于元至治三年(公元1343年)有文昌县令文炳公次子讳邦贵者,始为家焉。按康熙版《奉新县志》地图对照,法城乡二十六都距今之会埠镇吟村二里许。这里曾有水塘三十六口,祖居八景中“云塘烟帆”盖出于此。

5、华林胡氏祖居之五——招宾村

  位于原奉新县新兴乡24都,今属奉新县会埠镇西庄村招边村,古时这里是奉新通往宜丰、铜鼓的水陆交通要道,奉新陆路北大道穿“济美牌坊”而过。“济美牌坊”旁是贯通赣江的南潦河,河宽水深,往来船只不断。华林胡氏在此设馆迎接名公巨卿、游学之士,后仲尧公6世孙(杞公之孙)汝霖由稻田徙居招宾而居,它是华林胡氏较为重要的祖居地。汝霖再伟五世孙应麟,家资颇丰,向明王朝捐助谷一千硕,用于赈济灾民。明正统六年(公元1441年),明英宗诏旌其门。

  据《应麟公传》载:华林胡氏自咸淳(公元1266-1274年)以来,浮云故居前剽于宋亡,后稻田播迁于元至正之末,仅仅存者,唯招宾耳。不亦鲁殿之灵光乎!此又雍熙之后一观乎!“也就是说,华林胡氏祖居地唯招宾未遭受兵燹之灾。继宋太宗雍熙二年旌表华林胡氏义门之后,又一次受到明王朝旌表为义民。

  应麟公于明英宗三年(公元1437年),与时任明礼部尚书胡滢有华林、毗陵合修族谱之举。这里有一段华林、毗陵、武陵较为亲密的族缘。礼部尚书胡滢是华林公第三子胡琼的后裔,而宦居毗陵(今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县)。华林胡氏仲容公第16世孙胡仁朝,于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任武陵(今湘西自治州)总兵,时燕王朱棣兵变,仁朝夫人耿氏救驾有功,明惠帝诰封耿氏为一品扶国夫人。胡滢天资聪颖、家境贫寒,在耿夫人的关怀和资助下,于明惠帝二年(公元1400年)高中进士,明成祖即位后官至文渊阁大学士、礼部尚书等职。
三、华林书院
  华林书院位于江西省奉新县浮云山祖居正堂座向左侧——山坡之中。它的前身是由华林胡氏始祖胡藩的第24世孙胡清献,于唐僖宗中和元年(公元881年)创办的胡氏家族私塾。南唐时,其孙胡发展成华林学舍。宋太宗太平兴国年间(公元976-983年)胡之孙胡仲尧倾尽家产,又将其扩建为华林书院。按《华林书院图》载:其建筑为古建筑挑檐式,书院正堂一进三栋,左右各二栋,共七栋。除主建筑外,有旌表义门、书亭、水阁、山斋、草堂、仓廪、疱厨等,左边山头为升仙岭,浮云观,陶仙亭,山下有会仙桥、御书楼等建筑。书院座向右边,有浮丘石室、石室前有一基地系用之公创建的“浮丘大学”遗址,再过去20米左右为“李八百洞”。

  据有关资料载:华林书院前有一对气势峥嵘的华表,亭亭玉立,与门闾交相辉映。旁边有一口带纪念性池塘,叫“九龙剑池”,求学者在池塘中洗涤墨笔亦叫“墨池”。另外还有一口养鱼池,与墨池相并对,碧波晶滢、登高望远,仿佛是华林山这条巨龙的一对眼睛。

  据《奉新县志》载:华林书院门首横书“华林书院”四个楷体字石刻一块,该石刻现存于华林山中的赤岸大获岭林场。华林书院楹联云:“前川栽成君子竹,联桥挺出大夫松”。上述华表、池塘均已无存,留存的华林书院遗址有石门槛、石门枕、天井、石辗、石磨等完好无损。

  华林书院门首右侧,有两株千年古杉。相传为仲尧公亲手所植。二株树相距4米左右,树高49.45米,眉围424.6厘米,地围为465.4厘米,枝叶繁茂翠绿,线状披针如锯,树干苍劲挺拔直插蓝天,象二个巨人屹立在华林书院之右。据说其中一株是在1989年5月被雷火击毁。胡耀邦逝世,人亡树毁,可能是一种巧合。现仅存一株建议奉新县林业部门重点保护,并安装好防雷设备。

  华林书院约建于北宋太平兴国年间(公元976-983年),为国子监主簿胡仲尧和其弟胡仲容所创。华林书院是当时一所震惊文坛、闻名全国的书院。一个后来在中国文学史上被推崇为《西昆诗派首创》的文学家杨亿撰写的“华林书院记”中写道:其时有二大书院“力敌以势均,复争驰而并鹜”于江东。这二大书院一是浔阳陈氏的东佳书院,另一个是豫章华林胡氏的华林书院。

  在中国古代书院中,华林书院赫赫有名。北宋文学家徐铉,在南唐时官至吏部尚书,后随李煜归宋,为太子率更令,累官散骑侍郎,曾撰写过《华林书院记》给华林书院以高度评价:“岂直豫章之间气概,以占皇宋之文运矣。”这就是说,华林书院倾泄但代表了江西的水平,而且占断了宋朝的文脉。当时它为国家培养了大批的人才,在搞好学术交流、树立优良学风方面也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官至宰相的王钦若,宋文学家、翰林院学士王禹,宋工部侍郎李虚已,孙瑾等都是华林书院学生,不出十年,遂参大政。

  《宋史》云:“自五代以来,天下学校废,兴学自殊始。”这个殊就是那个曾经吟唱过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的诗人宰相晏殊。晏殊兴学是兴办官方学校。在此之前教育是一片空白,是由私办书院填补的。华林书院以其辉赫而盖世,故可获得“嘉政清风世莫如”的赞语。因而办学者胡仲尧、胡仲容逝世后,晏殊均为其写墓志铭,奉新县令刘仲先为他们建祠祀之。县令李兼绩复其肖像于县学之西庑,以上载《宋史——天下一统志》。

  仲尧学的目的是:重德育人、重教育才,能使华林胡氏一门的好家风世世代代地传下去 。徐铉在《华林书院记》中写道:“士君子承先世之泽、服圣贤之教,修身治心,行之本也;睦亲敦伦、孝之大也;化民成俗,仁之至也。御扎赐书、目星并曜、宸章圣藻、金石同辉,期有光于前人,不无望于奕世,为胡氏后者,庶几勉之”。这是徐铉对华林胡氏后裔寄予的期望。

  仲容、仲顺拜师于徐铉,铃卒于任。仲容、仲顺兄弟二人,千里迎丧于分州。徐卒葬于新建西山鸾风。仲容、仲顺卒后也陪葬于徐铉墓侧,可见他们师生关系弥笃。

  华林书院环境幽雅,宜于诵读。其办学规模之大、成就之高,徐铉在《华林胡氏书院记》及《洪州华林胡氏书堂记》中均给予了生动的描绘和惯度的评价。华林书院“独开玄秀之墅,祖孙一德,洙泗周风,传经者已数代,肄业者常数千人。神存照旷之原,目寓清虚之境。青山拥翠,绿树浮岚,飞瀑散读书之声,虚亭动人文之色。”华林山“四时烟景似沧浪”。春之曰:“清秀袭坐药畦春”,“绿罗丛中著朱衣”。夏之夜:“夜蝉穿户,晴瀑泻严岩。”秋将至:“碧沼暮凉浮菡萏,”纱窗秋静漏蟾蜍。冬将尽:“玉浆寒色连纱砌,池塘怪石间松筠。”

  学者洗墨于稻田臻黑稻之祥,可见书院之大、学者之多。“广廷墨客收经籍”、“千里来客如海纳”。据宋《天下一统志》载:“四方之士来此游学者常数百人。”真是名士若鲫、胜友如云。远客千里而来,主人则大设厨廪,名流到了上宾招待。在用膳方面是“弹铗宾朋总食鱼”;在乘坐方面是“长者车”;在聘礼方面是“玳簪珠履延豪士”,华林书院不惜重金引进人才;在办学经费方面,将山下田租八百石划给了华林书院。“引种梧桐养凤凰”,自然使我华林胡氏受益匪浅。一位曾游历过华林书院的洪州知府写道:“记得浮云深处景,松岩应长栋梁材”。科名联翩的华林胡氏子弟果然不负先祖厚望,胡氏一门先后有五十五人在宋朝高中进士,曾受到宋朝皇帝的多次赞赏。宋真宗赵恒皇帝赞华林胡氏兄弟:“黄河曾见几番清,罕见人间有此荣。千里朱幡迎五马,一门黄榜占三名。文星昨夜朝金阙,瑞日今朝拥联庭。最喜状元并榜眼,探花皆是弟和兄”。宋真宗又赞曰:“一门三剌吏,四代五尚书。他族未闻有,联今只见胡”。宋仁宗题诗赞曰:“御宝印封给儒才,雨露恩深一叹开。上国风光归故里,表门钦赐九天来”。宋孝宗淳熙御笔赞:“联笔亲题灿锦霞,满封官职遍天涯。名垂千古应难朽,庆衍千秋宰相家。”《宋史》将胡宿、胡宗愈、胡松年、胡直孺4人列入宰辅。

  宋太宗淳化五年(公元994年)胡仲容从兄命诣阙贺寿宁节,献华封之祝,寓言国事召对,语多晓畅大体,上深嘉之。敕授秘书省校书郎,面赐袍笏、御书百卷、御札行书二卷、白金祭器二百,以光私第。时在朝公卿大臣嘉其行谊、作诗赞美者七十二人,以华其归。官至宰相的有宋琪、李、吕蒙正、张齐贤、向敏中、王钦若、晏殊、陈尧叟等。在中国文学史上声誉最大的除苏东坡、黄庭坚外,还有王禹、杨亿、刘筠、乐史等。凡得诗37首,后邮寄者又得诗35首,总共72首。淳化五年十月十五日,五禹曾撰写了《华林书院诗序》,72首诗见诸于《奉新县志》和《华林胡氏族谱》。宋绍熙中(公元1190-1194年)奉新县令李兼绩,利用当代名人优势,将72首诗记得于县斋,号《华林诗堂集》,由于白沧屡变、荡为烟埃,欲求其本而不可得。华林书院历尽沧桑,加上连年战火,二百多年以后,其地莽为空烟惨詹之墟。有胡炳彝者,将尽括侵之地归胡,重修华林书院。宋绍定元年(公元1228年)端午奉新县尉汤淳汉撰写了《重修华林书院序》。华林书院重修后,承事郎知龙兴路奉新县尹谢盘于元至治元年(公年1321年),也就是说元朝立国五十二年时,利用历史名人,根据胡鼎私家珍藏的资料,又一次将华林书院72首诗刻于县斋,并作有《华林书堂诗序》。元至治二年(公元1322年),由敕授文林郎、江西等处儒学提举、翰林院官睢阳滕宾作《华林书院诗序》,还有宋户部尚书、端明殿大学士、都官郎中胡鼎(华林公6世孙)作《义门胡氏华林书堂诗集序》。

  作为家族兴办的华林书院,随着国朝的更替、家族的盛衰而湮没了,但历史过客的足迹并未湮灭,华林书院的业绩将永远镌记得于历史丰碑,虽然古代教育制度、内容不同,但那种办学精神、教育措施、教学经验仍值得我们借鉴。
】【打印】【 繁体】【投稿】【续投】【/】【关闭】【评论】 【返回顶部】 
热门文章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相关文章
 
首 页 - 网站介绍 - 站点动态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6-2007 http://www.hszq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浙ICP备11010805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028号 TIME 0.109639 second(s)